堪,高干去游说韩馥,说公孙瓒天下强兵,你境内大部分的郡县都已经叛变了,而袁绍又从东来,我看将军危险了。公孙瓒和袁绍都是一时的豪杰,而冀州又是天下富饶重要的地方,他们肯定要争夺。你如果不选边站,就得死。袁绍,是您的旧盟,你还不如把翼州让给袁绍,他接到您的地盘,公孙瓒就可以抵御住了。将军有让贤之名,身安于泰山。
韩馥其实有说不出的苦衷。讨伐董卓的时候,冀州的贵族和将领,就和袁绍走的很近。当然,人,都是趋向英雄的,你自己不行,也怪不得别人。韩馥曾经因为嫉妒,还不发粮草给袁绍的讨董大军,结果反而让自己手下的将领看不起。大将麹义,就是在那个时候投靠袁绍的(此人非同小可,界桥之战,他是主角儿)。
冀州军马,也有忠于韩馥的。他们对韩馥分析说,袁绍没有粮草,进入冀州是虚张声势,我们精兵良足,可以一战破之。换了孙权早打了,但是韩馥胆儿小,于是权衡再三,便把冀州让给袁绍了。
韩馥有个仇家,叫朱汉,看韩馥没权了,就率领士兵包围了韩馥,还断了韩馥长子的双腿。袁绍雷厉风行,立刻逮捕朱汉斩首。但是韩馥反而怕了,于是逃跑去投靠张邈。最后袁绍使者来了,他以为袁绍派人来叫张邈杀自己,起身自杀了(其实袁绍真没有杀他的意思,还等着做善待的典范呢)。
韩馥一死,袁绍就完全控制了翼州。但他虽然兵不血刃的获得了冀州,但请来的公孙瓒,却是个大麻烦?其实公孙瓒如何不知道袁绍的那点小心思,但他素来眼馋翼州,才借了袁绍的邀约,率了大军前来。韩馥死后,公孙瓒不承认袁绍这个冀州牧,任命了自己的部将严刚为冀州刺史,还任命了一批翼州的州郡首领,其中,有平原县,而这个县令,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刘备童鞋。
这个时候的袁绍和公孙瓒,一战已经不可避免,界桥会战的实质就是——冀州争夺战。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袁绍刚拿到冀州,怕公孙瓒不满意,就把自己的渤海太守让给了公孙瓒的弟弟。而公孙瓒,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不动声色,暂时没有进攻袁绍,却大破冀州的第三股实力——黄巾军。公孙兵强马壮,两次大战获胜,缴获了人口七万。为了站在道义一方,他还发表了著名的。公孙瓒是卢植的学生,文笔真心不错。这篇檄文,明确的指出了袁绍于天下大义而不顾,戳孙坚的pp,反助纣为虐的行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威震塞外
公元178年-公元184年(光和年间),边章c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发三千精锐骑兵,并给予公孙瓒都督行事的符节,统帅此三千骑兵。公孙瓒率军到蓟中时,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人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东南)c辽西郡属国的城市。公孙瓒以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此时,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属国,此后的五六年间,与北方游牧民族争战不断。[5]
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孙瓒与张纯c丘力居等战于辽东属国石门,张纯等大败,张纯于是抛下妻儿逃入鲜卑境内。公孙瓒继续追击,由于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粮尽士溃,士卒死伤大半。丘力居军也粮尽疲乏,远走柳城。朝廷诏拜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领属国长史。公孙瓒于是统领兵马,守护边境。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6]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