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公元前1043年,西周建立才三年,武王姬发英年早逝,年仅44岁。

    儿子姬诵继位,史称周成王,此时,他年仅13岁。幼王继位,难控朝局,大臣辅政,在所难免。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太公姜望、毕公姬高便为四大辅政。而政事决策权则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之手,称为「摄政」。

    权力这东西很可怕,无论得失,往往都容易让人丧失理性。现在,掌控朝局的权力在周公之手,便有不少王室成员犯了红眼病。红眼病最严重的是管叔姬鲜,在他看来四弟姬旦大权独揽,绝对存心不良,一定是意欲抢班夺权。

    管叔之所以如此郁闷,自然有他的理由。在他看来,目前侄子姬诵年幼,确实不适合继位,而最适合继任的国王人选应当是他。因为大哥姬考被杀后,二哥姬发继任周王,现在二哥死了,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继任者当然应该是他这个老三了。

    而现在老四姬旦却近水楼台先得月,跨过他这个三哥,当了摄政,管叔当然心有不甘。于是他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欲谋害成王,窃取王位。

    管叔当然知道只凭自己一人之力难以掀翻这个能力超强的四弟,便积极煽动五弟蔡叔、八弟霍叔入伙,而蔡叔和霍叔对四哥姬旦也有诸多不满,因为老四制定的礼制规矩太多,严格地限制了他们这些诸侯的势力。于是,这哥三几番眉来眼去,便组成了一个反对老四的三角同盟。

    三监的异动早被他们负责监视的对象——纣王之子武庚觉察。武庚不禁心花怒放,他早有复国野心,一直等周族内讧的这一天,等得花儿都谢了。如今见有机可乘,他怎能错过?

    于是,武庚便积极地与管、蔡联络沟通,尽情抒发对周公的不满,同时自然免不了表达自己对以蔡叔为首的三监的敬仰之情。虽然他们各怀鬼胎,但最起码有一个表面的共同目的,那就是匡扶王室,反对姬旦。

    前1042年秋季,武庚认为时机已成熟,联合三监,又联合了商朝东方旧属国——奄国(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国(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叛乱势力遍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史称「三监之乱」。

    此时的周王朝可谓是人心惶惶,风雨飘摇。此时,姬旦日子最不好过,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重超五岳。

    在外,武庚及其属国气势汹汹,志在复国。在内,不仅有管叔、蔡叔、霍叔等王族的反叛,即使是年幼的成王姬诵也对他这位专权的叔叔心存不满,甚至召公姬奭、太公姜望、毕公姬高也对他心存怀疑。

    攘外必先安内,内部团结一致才是战胜外敌的前提。周公寻找机会,对太公望、召公奭诉说自己的心声,之所以自己摄政,是因为武王早逝,成王年幼,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他不得不这样做。待成王成人、局势稳定之后他会即时归政。周公的坦诚最终取得了太公召公两人的信任,周王朝的领导核心取得了一致。

    此后,周公便开始制定消扑灭叛乱的计划。他让召公留守镐京,处理后方政务;授予太公望(姜子牙)以征伐叛逆的权力;并昭布天下,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于约前1042年秋亲自率师东征叛军。

    在出征前的占卜仪式上,周公向臣子做了一番战前讲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作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