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学校,22万4千所普通学校,在校中小学生共3620万人。1977年,大专程度的公民有9450万,其中职员(企业、机关、党政)3200万,脑力劳动者(工程、文艺、财会、通信)3750万,经济部门工作者2500万。当时全国人口25800万,知识分子占36%,加上高等学校在校学生500万,将近占40%。

    苏联改革俄文正词法,在少数民族中推行拉丁化。1928年,土耳其放弃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实行文化解放。苏联六个伊斯兰教共和国(阿塞拜疆、土库曼、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继起效法,形成苏联的拉丁化运动。列宁说,拉丁化是东方的伟大

    革命。后来斯大林把拉丁字母改为斯拉夫字母,但是没有改回阿拉伯字母。

    失败的教训(一):禁锢思想,控制新闻。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在位)规定办学宗旨:“培养上帝和沙皇的忠实臣民”。沙皇提倡发展国民教育,“却又极力主张不应该让平民受太多的教育,因为等到他们懂得跟我们一样多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服从我们了”。苏联普及教育,同时禁锢思想。老百姓说:上无真理,上无消息。

    1986年11月5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向中央报告(密):(要点):选读课程,出路第一;社科废话,马列无用;党委落后,高干愚蠢;心中英雄,美国牛仔。领导批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1946-1949,掀起“意识形态批判运动”。文学、戏剧、电影、哲学、经济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不遭殃。1946年,左琴科作讽刺小说,“猴子在苏联旅行,看到城市生活艰难,诸多丑陋现象,决意返回森林”,定罪“**”。阿赫玛托娃作诗歌,“独自沉浸在对祖国、对历史、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中”,定罪“异端”。二人被开除出作家协会,禁止发表作品。索尔仁尼琴,经受12年无辜折磨之后,无罪释放。1962年发表,描写劳改生活,引起轰动。1965年遭受批判。1968年苏黎世出版他的,巴黎出版他的,反应强烈。苏共认为他是帝国主义冷战工具,1969年把他开除出作家协会。1970年,瑞典要给他诺贝尔奖,苏联大使对瑞典说,苏联公众将认为这是不友好行为,但是瑞典不理。巴黎又出版他的和,影响更大。1974年苏联褫夺他的国籍,驱逐出境。1974年瑞典隆重地为他举行诺贝尔颁奖仪式。

    我在一本书中看到,高尔基被否定了,大吃一惊!书中说,斯大林叫他去看一个劳改营,犯人一人一件新衣,一人一份报纸,但是报纸都故意颠倒着看。高尔基给他们把报纸转了过来,可是回去以后写的文章美化劳改营,讨斯大林的喜欢。我的朋友说,他一早就知道高尔基被否定了,因为以高尔基命名的地名都改掉了。

    赫鲁晓夫不许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在苏联出版,后来赫鲁晓夫自己的也不得不偷运到意大利去出版。赫鲁晓夫的儿子过了60岁之后,申请移民美国,在入籍考试的20个题目中,答对了19个,可是1个答错了:他不知道美国是“三权分立”,闹了笑话。这不能怪赫鲁晓夫的儿子,要怪苏联的政治教科书上不许谈“三权分立”。

    失败的教训(二):伪造历史,摧残科学。

    几乎吹捧成圣经的,苏联解体后被批得体无完肤,认为理论僵化,历史伪造。俄罗斯开放苏联档案之后,历史学家根据档案重写历史,这需要时间。暂时翻译一部法国人写的俄罗斯历史,作为代用课本。俄罗斯教育部长说:我们的历史也要进口。

    苏联摧残科学,创造马列主义“真科学”、对抗资本主义“伪科学”。李森科创造米丘林生物学,认为后天获得可以遗传。马尔创造马尔语言学,认为语言有阶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