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提出透明性和民主化,准备进行大规模改革。1991年,副总统和部长们发动政变,囚禁总统。俄罗斯联邦总统叶里钦反对苏联政变。政变领袖派去逮捕叶利钦的军人不服从命令。政变失败。总统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辞去苏联**总书记。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宣布独立。苏联解体。

    苏联的经济

    成功的记录:高速工业化,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斯大林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1)1926-1928,改建和扩建多个原有工业,三年内投资33亿卢布。(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工业1500多个,投资248亿卢布,重工业占86%。1932年宣布四年三个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3)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工业4500多个,实行机械化技术改造,投资538亿卢布,重工业占83%,轻工业占17%。十来年间,改建和新建工业9000多个。苏联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世界第二工业国。农业国能够高速变成工业国,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时认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境界。

    失败的教训(一):计划经济。

    70年的实践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弊大于利:

    1、僵硬。上面指令,下面听命。只可竞赛,不许竞争。效率低下,创新无能。

    2、挥霍。私营浪费,公营挥霍。官办企业,无不亏损。产品粗劣,废品惊人。

    3、贫穷化。社会主义工业化,能使国家强大,不能使人民富裕。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工业越多人民越穷。欧洲有一条贫穷倾斜线,从西欧到中欧到东欧,越往东越穷,到苏联最穷。

    消灭大小资本家的结果是,消灭了发展经济的一代管理人员。管理技术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苏联统治集团消灭剥削阶级,自己变成新的剥削阶级。学者对比:苏联的剥削率高出于资本主义国家。

    东德西德原来相差无几,分为一社一资之后,西德参加六国共同市场、经济突飞猛进,东德在计划经济的束缚下、生产停滞,东西两边高低不平。东德工人经柏林逃往西德,十年间走了六百万人。东德建筑一道挡不住自由的柏林墙。

    失败的教训(二):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工业化取得资金的重要来源。农民贡赋分实物上缴和余粮征购。实物上缴多达40%。余粮征购,定价低于成本。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自农民的资金占工业投资的33.4%。这就是工农联盟。

    另外从一般人民节约取得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税3倍,增发公债4倍,两项资金在1929年占苏联预算2%。裤带太紧,民怨沸腾。

    1929年强迫2500万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1937年有93%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耕地达到全部耕地的1%。

    消灭富农:1930年消灭的富农分三等:第一等,6万多户,处死;第二等,15万户,流放;第三等,80万户,扫地出门。三等共100多万户,平均每户3人,合计730多万人。

    发生大饥荒,饿死人数以千万计。著名粮仓乌克兰饿死六百万人。

    失败的教训(三):大清洗。

    工业化,集体化,工农骚动,干部愤懑,政权发生危机。为了稳定政权,实行大清洗。

    1934年12月1日,苏联领导人之一基洛夫被暗杀。斯大林认为国外敌人勾结国内异己进行颠覆,“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1934年12月到1938年12月,处死140万人。仅1938年11月12日一天,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批准枪决的就有3167人。

    第17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71人,有51人处死,2人自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