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够取得大胜”
诸葛亮赞道大善,他现在还有一万六千余名士兵,从中挑出五千精锐来还是做得到的。只要能够争取两到三天时间,就能够对部队进行整编,同时收拢残兵,恢复力量,到那个时候部队再压住阵脚缓缓撤退,就能够在高翔的接应下回到剑阁。只要谨守关隘,大力发展生产,总有一天,我诸葛亮将再次北上,与曹军争锋。
果然,正如法正所料,夏侯渊、张颌刚刚取得大胜,他们两人正在打扫战场,押解俘虏,并缓步推进。两人心里都很明白,此次已经重创诸葛亮,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现在只要率兵慢慢上前,将诸葛亮礼送出境,那他们就取得了胜利。不需要再冒什么风险,免得影响了收复汉中全境的大计。
为了保证张颌能够给诸葛亮以最大的压力,夏侯渊从自己的部队中抽调出三千精锐士卒,命令他们立即前往张颌营地。张颌本有七千士兵,在日前一战中损失四千余人,现在加上夏侯渊的援兵,不过是六千人而已。当然,这六千人都是战兵,而且大多为青壮士卒,战斗力颇高,因此也就能够力压诸葛亮的大军。
张颌缓步推进,一直到了沔水才停住了脚步,正如诸葛亮、法正所估计的那样,张颌没有渡河进攻,而是在沔水边上修建大营,准备固守防线,等待曹铄的下一次增援。
面对张颌的军事压力,许多人建议诸葛亮在附近强征壮丁,扩充部队,免得被张颌所部击溃。诸葛亮却苦笑着摇头,人家曹铄在汉中赈济灾民,我如果再强征壮丁,那么就会失去所有的民心,也丧失了我一直标榜的道义。
于是诸葛亮对众人解释道:“我们过去在广石、走马谷的部队,都比敌人要多,可是不但不能够击败敌人,反而被敌人连续击败。关键不在于部队的多少,而在于将领的指挥能力和部队的精锐程度。现在我还打算将部队变得更加精简,淘汰老弱士卒,显明赏罚,确立威信。并与大家仔细商谈考虑,制定多种应变计划。如果这些做不到,那么即使部队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从今以后,各位爱国人士,都可以对我畅所欲言,指摘我的过失之处。我向大家保证:只要大家这样做,就可以平定敌人的兵锋,敌人一定会被消灭,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于是诸葛亮在沔水南侧精简部队,得到一万青壮士兵,并将五千余名老弱士卒淘汰下来充当军屯士兵。为了提高士气,为了支持在沔水的军事行动,诸葛亮再次向蒋琬发布命令,让他立即向成都各界搜寻粮食,火速送往前线。
而这个时候,谯周对诸葛亮所言信以为真,于是写了《仇国论》,派人送往前线,交给诸葛亮。谯周是巴西西充国人,算是益州本地土著。诸葛亮入蜀以后,为了缓和益州本土集团和他所带来的外地集团之间的矛盾,适当地启用了当地的知名人士为官。这样,谯周因为自己学识上的声名被诸葛亮荐举为益州的劝学从事,后左迁为典学从事。可是诸葛亮上台以后,一直对曹军汉中用兵,在劝学方面投入甚少,尚不及刘璋时期的一半,谯周时常提出抗议。而为了安抚谯周等本土士人,诸葛亮又将谯周提拔为中散大夫。
谯周感念于诸葛亮对自己的重视,于是做《仇国论》劝说诸葛亮。他虚构了两个国家“因余”和“肇建”,因余是小国,肇建是大国,两者互相敌视,征伐不断。并虚构了两个闲人,一个为高贤卿,一个为伏愚子,用他们的对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因余国人高贤卿就问伏愚子:“古代曾经有过弱国战胜强国的例子,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啊?”
伏愚子就回答道:“我听说强大而没有外患,那么戒备就会逐渐松懈;弱小而常有忧患意识,那么就会发奋振作。戒备松懈就一定会发生变乱,而发奋振作就一定会万事治理,这是合乎道理的事情。所以姬昌教养人民,才能够用少数击败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