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刊登在“洛杉矶时报”的这篇影评一反常态地占据了整个版面,这对于“洛杉矶时报”来说是十分不正常的。一来这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并不是像“好莱坞报道者”、“综艺”那样的专业媒体;二来尼古拉斯并不是专业影评人,他是一名记者,虽然经常专业影评,但更多时候还是以行业人士的身份撰写的,所以专业性都不会太强。
但这一次却显然不是如此,尼古拉斯的这篇影评不仅加入了他作为记者的视角进行分析,而且足够专业和深入,将整部“七宗罪”结合近期热点事件一起进行阐述分析。如此新颖的视角得到了“洛杉矶时报”的全力支持,给予了一整个版面的篇幅,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热烈讨论。
“‘七宗罪’电影里的主要角色设置显然是有深刻含义和玄机的!
沙摩塞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本案,因为社会的冷漠让沙摩塞感到了疲倦,他选择了逃避,但他的冷漠和犹豫却让整个案件透露出了第一抹黑暗,它的恐惧不来自于它的残忍,而来自于对内心的拷问、对社会的拷问。
所以在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沙摩塞都是站在自我反省位置上的,凶手的所作所为虽然是绝对不能赞同支持的,但凶手对社会的审判和救赎却让沙摩塞无法反驳。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使得沙摩塞更加痛恨这个社会和这座城市,同时也更加无力。
因为他希望能够改变这个社会,但却如此无力,最终还催生出了凶手这样的殉道者来完成。一方面沙摩塞不希望凶手杀害无辜,他也竭力在阻止这一切;但另一方面沙摩塞内心深处又真心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社会现状,这种矛盾的冲突让他心中一片悲凉和错杂,这也就让他从拯救者成为了旁观者,他也是和观众视角最接近的一个人。
米尔斯则不同,他是初出茅庐的警探,他充满了和干劲扬名立万、一夜成名、功成名就,这些欲。望让他始终都处于积极的态度,但他却没有看到社会的本质和阴暗。他希望的不是依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社会,而是希望成为英雄,以救世主的身份横空出世,实现自我价值。
米尔斯对正义存在的坚定不移是社会黑暗之中的一抹希望,他对正义的坚持、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信念是整个故事里的唯一一抹光亮。但这抹光亮却注定无法拯救电影、更无法拯救社会,因为米尔斯的出发点不是社会,而是自我,他对名利的渴望本身就是社会黑暗的一部分,根本无法摆脱七宗罪的纠缠,这使得他不仅仅是拯救者,同时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而凶手则毫无疑问凝聚了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他不仅仅是社会的反叛者,也是极端主义的殉道者,更是社会绝望色彩的缩影,同时还是社会救赎的行动者。
电影里并没有讲述凶手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故事,但是故事结尾的那段对话却展示了凶手对社会冷漠的批判、对社会堕落的排斥和对社会阴暗的嘲讽,凶手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已经开始腐朽,他对这样的现状感觉到不满,所以他精心策划了七宗罪的殉道,用他的方式警醒世人。
凶手并没有隐藏自己在杀人时的快感和享受,但他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替上帝惩戒那些罪恶,用鲜血淋淋的罪恶让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七宗罪的可怕和肮脏,并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重新为社会带来光明。在凶手自己看来,他是拯救者;在受害者看来,他是加害者;在沙摩塞看来,他是殉道者也是受害者。
沙摩塞、米尔斯和凶手这三个人的立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矛盾,这也成为了影片留给我们最大的思考课题。
沙摩塞和凶手都对社会的冷漠表示不满,他们都是负面情绪代表,前者选择了逃避,后者选择了极端;沙摩塞和米尔斯都相信必须依靠正义战胜邪恶,这是正面情绪的光辉,前者沉稳缜密,后者英勇朝气;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