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了晋商,到了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晋商这个群体(不是作者啰嗦,后面晋商还会出场,戏份还不少,不得不先交代清楚。)
所谓晋,自然指的是现在的山西一带,这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左边太行山脉,右手吕梁山脉,两条山脉之间夹着一快狭小的盆地,人多地少,肚子填不饱。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一个地方的富裕与否全看当地的粮食产量。粮食产量高,例如江南等地,全是上好的水田,亩产动不动就两石以上,自然富裕。整个山西之地,水田很少,大多以山地旱田为主,结果自然是粮食产量很低。种粮一升种下去,辛辛苦苦大半年,到了秋天顶多收个五斗,当时的童谣可以为证:“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唐朝以后,明朝以前,这段时间内山西人过得很苦。到了明太祖立国,苦逼了几百年的山西人终于翻身了。明太祖赶跑了蒙古人,在和外族交界的地方设立了九座军事重镇以做防御,这些边镇后来便演化为大名鼎鼎的九边。既然是军事重镇,自然会驻扎大批的军队。何况北方等地,经过历朝历代的开发,到了明朝时环境已经破坏殆尽,粮食产量也上不去,再加上当时天下粗定,人口锐减,大批的田地荒芜也没人耕种。这些军事重镇的粮草供给,便得千里迢迢的从江南c湖广等地运来。
由官府来组织运粮,效率低下不说,损耗也实在太大。据说有时候从江南运一石粮食道边镇,路上要消耗掉七石之多。于是,明太祖便采纳了一种新办法,改由商人来组织运输粮草,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开中制。也就是由商人将粮食运送到边军,然后凭皆完粮证明换取盐引,再凭借盐引换取食盐。
九边重镇之中,大同镇,太原镇都在山西境内,晋商们天生便占了地利之便。再加上山西人实在是苦够了,所谓人穷则思变,反正活不下去了,于是一咬牙,咱们凑钱来运吧!没想到这一运,便成就了晋商的鼎鼎大名。虽然粮草转运艰难,架不住这食盐利润太过厚重,几十年下来,晋商们便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晋商们凭借开中法得来的廉价食盐,大肆排挤传统盐商。价格比不过人家,传统盐商自然不敌,乃至以盐商集中而著称的扬州,排名前十的富豪都是清一色的山西口音。
倘若就这样持续下去,也没有问题,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一方面晋商们继续发大财,另外一方面,许多晋商发财后,便在河套等地大肆购买土地,请人耕种,获得粮食后就地转交边军(商屯)。如此下来,晋商们蒙头发大财,大明朝廷也不用担心边镇粮食问题。到这个时候,晋商们还是清清白白,良心做人。
晋商这财发的太快,可谓是日进斗金,在朝中又没有相应的靠山支持。这下其它地方的势力开始眼红了,凭借其在朝中的靠山开始影响朝政。明太祖时期,只
(本章未完,请翻页)有运送粮草到边镇(本色),才能换取盐引。到了永乐时期,只要是边镇需要的,不管你运什么过去,军饷也好c马匹也好c茶叶也好(折色),都能换取盐引。于是产马的地方便运马去,产茶的地方便运茶过去,纷纷来分一杯开中法的羹。这样下来,大家的食盐进价都是一样,晋商的垄断地位便开始动摇。
到了嘉靖时期,大奸臣严嵩当政,开中法更是败坏的一塌糊涂,根本不需要运东西去边镇,商人只需要交钱就能买到开中盐引。这个时候,开中商人和传统商人已经完全一模一样,大家的进价一般无二,那还开个毛的中啊。如此下来,晋商们的优势荡然无存,在食盐领域的垄断地位也就此消散。与此同时,大明九边重镇也开始缺粮,边军战力开始一落千丈。
晋商们没办法靠开中法继续垄断食盐赚钱,便开始打其它主意。恰好这时候蒙古坐大,经常袭扰大明。于是晋商便和蒙古人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