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俨的事虽然没有查实受什么人主使,但还是有不少的人受到牵连,包括向武则天举荐这个人物的一名叫裴匪舒的少府监也免除了所有职务,与明崇俨相熟的那些人不是被贬就是被流放,还有几个倒霉收因此丢了性命。明崇俨的事弄的风波很大,但受到处置的人并不多,正因为受到处罚的人不多,因此还有许多人担心这件事余波未了,再过一段时间依然会被翻起算旧帐,一些与明崇俨有过交集,但交往并不多的人,不免担心起来,深怕什么时候有祸临自己的头上了。
事情往往是这样,最让人感觉恐怖的并不是屠刀挥下来之时,而是刀举起,但未挥下来,不知道会挥到何人头上而担惊受怕之时。
不过这件事因为明崇俨并没有胡乱指使人,而不可能进一步深究,差不多到此就为止了。
陈易也曾经这么想过,要是明崇俨在临死之前胡乱指认人,将太子李显或者朝中哪个重臣指出来,是主谋者,那朝堂上的风波会有多大呢?一想到此,他就不寒而栗,想必武则天也是希望这样,将哪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大臣指出来,然后清洗一番,消灭与她相对抗的人。
明崇俨事件后,武则天似乎心性也有了一些改变,在与陈易说事的时候,也流露出了对以往所做一些事的反思,陈易趁机建言,建议武则天做一些事,让某几个原本地位挺高,但因故被打倒的人重新为他们恢复名誉,反正为这些人恢复名誉不会带来什么风波,反而会给武则天带来仁慈的名望。
陈易这样说的意思。原本是期望为郑婉频和上官婉儿争取点什么,希望朝廷能恢复上官仪的官爵,予以追赠。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时候陈易还高兴了一下,但并没看到武则天有什么举动,也就没抱太大的期望。
不过武则天还是有所举动了。
转眼就是秋天。八月末,武则天以皇帝李治的名义下诏,追赠李氏一堆先祖:追尊宣简公为宣皇帝,妣张氏为宣庄皇后;懿王为光皇帝,妣贾氏为光懿皇后;太武皇帝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行后之称,并大赦天下。武则天此举其实是受倭国自称“天皇”。其后称“天后”的刺激,借追赠先人的机会,给自己戴上天后的桂冠。天后,天之后啊,这称呼比“皇后”更让人觉得尊贵。
在追曾李氏先祖之际,武则天又下诏追复长孙晟、长孙无忌官爵,以长孙无忌曾孙长孙翼袭赵国公爵。并下令将长孙无忌迁葬回长安,陪葬昭陵。
不过陈易期望的能追赠上官仪的想法并没实现,可能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太近了,要是现在武则天就恢复上官仪的名誉,将其追赠,那有点打自己脸的味道。
…………
东夷道大军已经在安东都护府南部几个港口集结,只等风浪合适,就挥师南进,准备登陆倭国本岛,给予倭人以致命的打击。
对付强悍的吐蕃人。大唐只用了五万人马,在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后,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对付战力低下的倭人,大部的人都认为五万已经完全足够。不过应兵部的建议朝廷对此还是采取了不同之策,除了东夷道大军五万人马先期出发外还集结了另外两万人马,准备策应支持,万一战事不利于我方,就渡海策应,避免前方出现危险情况。战争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交战时候,很多因素会影
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非常多,兵力占优势的那一点很可能因为一些原本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影响而出现败绩,这样的战例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数不胜数。大唐军队无敌天下的威名不能失去,要是先期渡海的大军没有取得预期目的,战事进展不利,其他后续手段也会用上的,就是为怕万一么。
大军准备渡海,倭人也侦知了这情况,他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