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充斥全场,那完全是处于赞叹和惊讶。为了拍摄这部电影,环球电影公司从梦工厂这里借去了好莱坞最优秀的特技组,不仅仅如此,威廉·惠勒更是请来了众多的历史学家对这部电影的众多细节进行了仔细的考核,使得这部电影场面宏大的同时。细节部分也处理得十分优秀。

    这两部电影首映地第二天。媒体上全是对这两部电影地评价。

    “两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两部少有地杰作!1932年,是战争电影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米高梅电影公司的《风之传说》。带着鲜明的齐纳曼风格。整部电影中,围绕着匈奴大帝阿提拉展开故事,把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在了观众眼前,让我们结结实实看到了这个上帝之鞭的复活!”

    “整部电影,场面宏大,齐纳曼用自己对于场面的杰出掌控力证明了他有着和西席·地密尔相媲美的大片导演能力。电影带着一丝粗糙的风格,这样说,不是贬义,这种粗糙,如同磨砺的砂石,有着无尽的质感!齐纳曼在这部电影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十分的到位,他没有去单单去变现大场面,而是通过巨大的战争来展现阿提拉的性格,来展现匈奴人的性格,手法老到而毒辣。8”

    “在艺术性上面,这部《风之传说》最大的贡献在于这部电影彻头彻尾地贯彻了悲剧传统,齐纳曼没有把这样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电影当成是大片来拍摄,他把它当成一部悲剧,一部细腻的悲剧来拍摄,电影里面那种浓浓的宿命一般的悲怆基调,让整部电影悲壮无比。当阿提拉在喝完毒药死掉的时候,齐纳曼并没有表现这位大帝如何的雄伟如何的壮志未酬。他选择了这样的镜头来表现阿提拉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跨上了战马,广阔的原野之上,大风飞扬,嫩绿的草叶在空中飞舞,大地苍茫。阿提拉骑着马在风中驱驰,冲向远方,那是罗马的方向,那是他一生的目标地方向。他在一个高坡上停下。下面是他围困的罗马帝国的士兵,这个时刻,是胜利的时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时刻。他露出了笑容,然后趴在马背上闭上了眼睛,就如同他小时候在马背上睡着了一般。”

    “齐纳曼用这样一种柔情的方式,让人沉醉!整部电影都沉浸在这样的悲剧基调里面,迷人而震颤!”

    “这是一部杰作!”

    《洛杉矶时报》对于《风之传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代表了全体好莱坞电影人的观点。

    而我更关心地是环球公司地那部由我担任编剧的《特洛伊》。

    在投资上《特洛伊》和《风之传说》差不多。而家大业大的米高梅比起环球电影公司来说。至少在很多方面都比环球硬气一些,而在题材上,匈奴大帝阿提拉壮观恢弘,不过这并不代表《风之传说》就能够占到《特洛伊》的便宜。

    首先,《风之传说》里面虽然讲述的是阿提拉的故事,但是比起这位上帝之鞭来,特洛伊的故事对于美国人来说,那更是耳熟能详。《风之传说》是关于一个伟大男人的故事,但是《特洛伊》讲述的可是围绕着一个美丽女人地一群英雄的故事。所以在内容上,后者显然更具优势。

    荷马史诗的古老传说,木马攻城的不朽神话,加上一群个性鲜明的英雄们和一场声势浩大地战争,《特洛伊》仅仅凭借这个名字就已经威震四方了。

    而对于民众来说。这部电影让他们觉得比《风之传说》更加念念不忘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可是安德烈·柯里昂。

    当初决定环球电影公司拍摄大片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特洛伊。当时我和莱默尔以及威廉·惠勒商量这件事情地时候,威廉·惠勒觉得如果拍摄大片的话。战争戏肯定是最佳的选择,别的不用说,光是喊杀震天的战场就能够震住观众了。

    他的这个意见获得了我和莱默尔两个人的认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