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魏舒展颜道:“敢问何老有何把握一击而定中原?库府钱粮全数拿出支援前线,恐怕也不过一年罢了。一年之后入不敷出,汉人届时反攻,用何对敌?”

    问到这里,群臣皆是竖耳倾听何曾接下来的答复,包括晋帝司马攸在内皆是清楚钱粮辎重乃是攸关国家兴亡的关键。若是无法一年内攻克中原,晋国来年此时恐怕便是饿殍遍野,尸积如山了。

    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即便主战一方对此也是抱有担忧,虽然立场不同,但大家都清楚问题的严重性。

    何曾扫了一眼群臣,再看了看魏舒不由得笑道:“此次征伐何须一年之久?想我大晋兵将精锐,刚刚击退汉军士气正盛。反观彼方人心不安,顾此失彼,大军压境之下不占自乱奕!况且那姜伯约苟延残喘之辈,刘禅陷身川中一时难以抽身,中原还有何人是我大晋对手?”

    这回答颇有鼓动人心之味道,却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何曾等主战派的自信。中原的局势不堪一击,内部的变化会导致汉军在边陲之战的败亡。对方从钱粮入手提出难题,何曾却是回答可以短时间达到军事目的,看似不冲突的回答实则暗藏玄机。

    久不开口的卫瓘此时道:“事关重大,攸关国家兴衰,不可轻易而论。战者,不虑胜,先思败也!倘若事有万一,出师不利,反倒是激怒了汉人,失去了和平相处之机,岂非弄巧成拙,那时我大晋又凭借什么自处呢!?”

    晋国的名将大都是汉军的手下败将,甚至公认的没有人可以达到杜预,羊祜,司马昭的水准。而汉军一方姜维与刘禅都是足智多谋之辈,就算病体缠身,就算不在中原,但留下作战韬略并非难事儿。

    何曾提出了最好的结果,对于最差的结果却是只字未提。假如事情偏离了预计的轨道,晋国又要如何面对那时新的形势?卫瓘看出对方是想鼓动群臣,鼓动陛下,因此一针见血的指出弊端,使众人认识到事情一旦失败所要承担的责任与面临的后果。

    晋帝司马攸听得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河内王司马伷在一旁却是微微摇头,脸色不佳。

    何曾闻言笑道:“卫大人何以如此糊涂?谁不知汉人遇到麻烦,需要与我晋国言和平定内患,此乃缓兵之计也!待汉人内部稳定之后,这和平盟约又能保护我大晋多久?而那时交锋没了内患之汉军卫大人你又要凭借什么来抵抗呢!?”

    谁都知道汉人本是没有言和之意的,否则就不会在裴秀出使中原之后发兵作战,袭击河北多处。

    因此何曾所言附和眼下的形势,汉人之所以有和谈的意思,实际上不过是因为其内部遇到了麻烦,忌惮晋人此时发兵,所以才散布此等言论,借此来获取时间尽快的弭平内患。

    晋人若是答应了,大可获得喘息之机,可来日一战是在所难免的,那个时候晋人的作战环境比起现在可就要艰苦的多了。

    卫瓘胸有成竹的道:“汉人兵力远众于我大晋,不知何老有什么良策能够击败汉人?凡事皆有万一,假若战事不顺,又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我大晋不受战火波及?”

    两国相斗自分高下,能够压制汉人进军中原是好事儿,但打不过人家反被汉人欺负到了河北,事情恐怕便向另一个极端而去了。

    何曾不过儒生,哪里懂得韬略?被卫瓘问及此处只能回避话锋,可大家都听得出何曾只是看准了形势,并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若是战,必然要有行之有效,成功率甚高的作战计划,这样才可以让人放心的支持开战;若是和,便是要趁着汉人还没有平定内患之前,迅速的做出反应,如此可结盟安心发展国力。

    事情其实只有两个选择,拖延时间谁都不想,可卡在这关键之处,又正是晋帝择后之时,各方关系十分微妙,便不好解决了。

    ……

    辽东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