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负责守城的淮南军大都是刚刚从城内征召的青壮。这些青壮的战斗力自然是不高,好在寿春城墙高大,凭借人数上的优势青壮也可以抵挡好一阵子。

    李平所想的却是,为何还不见司马昭的西营魏军呢。南营的魏军应该最为吃紧,眼前东营的王基占了上风,可诸葛诞绝对不是吃素的,胜负仍是未知之数。司马昭的西营距寿春最远,丘头是要冲之地兼顾各处粮草运输,因此大兵坐镇。

    胡奋尚在营中苦力支撑,后营魏军却是形势不妙。崔隽一时不察被吴将王祚用计刺杀,余下魏军更见慌乱。虽有其他将领指挥众军可军心已乱,更兼面前吴军如狼似虎,魏军连退数里才勉强扎住阵脚。看看身后便是大营,营中的魏军与淮南军正在做殊死决战,众魏将把心一横背倚大营与吴军再次战到一块。

    吴军一共才一万余人。连续突破魏军防线,又与黄兴崔隽这两万魏军硬生生死磕,连番剧战下减员严重,追到这里只余七千多人。魏军主将阵亡,军心动荡可被吴军与淮南军前后包住,走投无路只能拼命,至此尚有一万可战之兵。

    徐州刺史胡奋是车骑将军胡遵的儿子,性格开朗,崇尚武事专研韬略,治军有方,得军卒爱戴。当年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胡奋以白衣的身份前往投军,得到司马懿的赞赏和喜爱。单是不依靠家世的这份气魄,便让众人折服,因此胡奋名声大噪,深得军心。

    如今留下的这一万魏军都是徐州人马,知道刺史大人在身后营中奋战,唯恐文钦等入内夹击胡奋,无不豁命而战。文钦,唐咨等人以寡击众,深入敌阵数十里,已是疲敝之师。士气虽盛锐气大减,一时间也是难越雷池,被卡在魏军最后一道防线外。

    东方战局此时已是倾危,淮南军全力一击被魏军顶住,气势开始衰竭。诸葛诞心中暗骂,百般手段用尽仍是如此战力,果然是群乌合之众。王基见魏军形势大好,反而一脸阴沉若有所思。

    吴将全怿带着两万吴军不去增援文钦,反而一路绕行意图偷袭魏军东营。全怿本是想全军向西,进攻魏军屯粮所在地——丘头。全端对此颇有微词,司马昭大军都在丘头加上是军粮所在,必然重兵把守。自己这边不过两万来人,一旦失败,不仅对战局没有帮助反而成为孤军。东吴国内的孙綝与全家交恶,若是此战失败回去必然受到军法制裁,因此不可轻举妄动。

    对于弟弟的劝诫,全怿深以为然。只是自己并不甘心按部就班的接应文钦,然后入城。无论如何也要在淮南诸人面前打一场漂亮仗,显得吴人威风才是。全端苦言相劝终是无效,于是吴军更改了目标——偷袭东营!平常两三千人潜行尚且困难,这两万吴军又不明地里焉有不被发现的道理?还没到魏军东营后方,早被魏人斥候发现,急急报给负责守营的兖州刺史州泰。

    东营原本有两万守军,加上不断的收拢南营战败的魏军,军力已然有四万之众。第一个开溜的李广,最后偷偷撤走的常时都在其中。李广跑的最快,当先到达自家营寨,可屁股还没做热就见吴军追着战败的魏军冲营而来。无奈之下只得再跑,如此反复数次李广恍然大悟,这吴人志在南营,自己一路向南自然被追个不停。于是李广拨转马头当先向东逃窜,身后魏军早已溃散,也没个主心骨,见将军向东跑于是也跟着向东。沿途倒是遇上几波前来救援的魏军,对于吴人的情报李广也说不出个鸟,只说文钦,唐咨领军势不可挡等等。

    几波援军见李广被打得如此之惨都是深信不疑,既然吴人势头正盛,我等抄袭吴人后路可获大胜!各军不知李广都未曾与吴人交手,纷纷改抄小路绕击吴军。等魏军到了地方唐咨早等候多时,几番伏击杀得魏军落荒而逃。如此一来隶属南营的魏卒逃到了东营,南营本就吃紧兵力不敷,这下更是雪上加霜。州泰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收拢败卒,整编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