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保护自己,而配合官兵对起义军进行无情的打击,使起义军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各处被镇压的起义军,除少数残部逃得性命,待官兵走后就成了占山为王的强盗土匪外,其余的则被剿杀殆尽。

    不过,我们大宋朝的老百姓也确是良善得很,只要天下不再大乱,只要不必提心吊胆的携老扶幼逃难;只要赋税高得还能接受,能留下一点赖以活命的粗粮,不被饿死;只要反正,只要有一线生机,自己还能勉强活下去,能忍就尽量忍着。

    有那些实在不能忍的人们,则逃。逃到可以生存的地方,那怕是再偏僻c再险恶的穷山恶水也在所不惜,只要能生存下去就行。

    还有一些身无分文,或是年老力弱无法逃c也无处可逃的,只能躲在山野间等死。而那还有些气力的,则铤而走险,干那没本钱的买卖。以至于打闷棍c背娘舅的小蟊贼多如牛毛,使得天下各地道路不靖,行旅艰难,各种各样的商品流通渠道大为不畅。

    这对于本来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平头百姓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这时是阳春三月初的一天,艳阳高照风和日丽。那方向不定c时大时小吹来的春风,对衣衫单薄的人来说,这风吹在身上也还是觉得挺凉的。

    太阳已经升起将近三丈高了,把风都晒得有点儿暖意。它普照着天下的一切,也照着下面——福建路西部山区西北角上——的一个小山谷。

    山谷中的小溪边,似乎有条被杂草淹没的小径,有两个人分枝排草,不紧不慢地缓缓而行。

    这两个人都穿着缀满了补钉,染成青灰色的粗麻布两截衫裤。他们腰带上挂着柴刀和一个竹编的箭篓,篓内装着十多支削竹为杆c笋叶为羽c磨骨为矢的竹箭,手里拿着已经挂上了弦的粗制木弓。袖口c裤脚用草绳扎着,脚穿着笋叶为耳的稻草鞋。

    领先用木弓打草前行的是个十六c七岁,姓陈的敦实少年。他壮如牛犊,浓眉大眼,身高约有四尺六(约一米四)左右。他叫三富,小名三儿。

    满脸笑容走在后面的,是位编着根粗长辫子的大姑娘。她也只有十六c七岁,姓沈,名叫南凤,因为聪明灵黠还生就一双巧手,又长得甚是惹人喜爱,一张小嘴跟抹了蜜似的能说会道讨人喜欢,家里和村中的人都亲切地叫她凤儿。不过,她与从小玩到大的三儿不大得劲,两人喜欢混在一起,又似斗鸡般的见面就吵。三儿笨嘴拙舌的,每次争执吵闹都以落于下风失败告终。

    凤儿高挑的身材比三儿高了小半个头,瓜子脸配着一对凤目,小巧的鼻子时不时地会皱一皱。笑起来时脸上现出两个酒涡,口中露出整齐细白的牙齿。刚发育的身体略微显得单薄了些。

    凤儿哼着山歌c信手甩着木弓,迈着轻快的脚步,东张西望悠闲地走着。反正前面有三儿顶着,自己万事不管,只要跟着走就是。

    走在前面的三儿突然止步,凤儿手中的弓差点儿戳到三儿的背上。她吃了一惊,收住脚步,歌声徒止。

    她抬头朝前看去,一边从后腰上挂着的竹篓里抽出一支竹箭搭在弓上。

    三儿稳稳地站在前面二步,双手拉弓搭箭瞄着前方。

    凤儿赶紧侧移半步,闪在三儿旁边以便看清情况,举起拉开的弓,准备射出箭。

    溪边的灌木丛中,缓缓走出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人,站在二丈开外,左手举着一块鲜红色的东西摇晃,口中又急又快地大声说着什么。可惜他们听不清楚。

    这人的打扮怪异:多处破烂兰黑色的两截衣裳与现时人们的穿着完全不同,上衣中开襟,一边衣襟钉几个黑色的,圆圆扁扁的东西,钻过另一边衣襟剪开的小缝穿在身上,衣服的袖口也收着。腰扎牛皮束带,下身同色裤子,裤管宽大,脚下穿黑布面鞋。

    这人短短的头发,胡楂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