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昭明一边应承,一边问第二个办法是否可行。李复当然知道棉花在北方一样可以种植,将岭南棉花引入洛阳附近自是没有问题,正要开口说可行,但忽然想到三年后的战乱,若是在洛阳附近种植并改良棉种之时,被兵乱影响遭毁,那可是前功尽弃了,稍一犹豫,改口道:“木棉一直在南方极热之地种植,到了北方是否不受影响,我也没有什么把握,但我们可以暂行折中之法。”

    几人都问是什么折中之法,李复道:“在岭南以北,洛阳以南,距离我们不是非常远的地方先试植,几年后若没有问题,再逐渐移往北方。”

    李彭问道:“那具体先在何处试植呢?”

    李复想了下,道:“如今倒是有个合适的地方,”见几人都望着他,眼神中充满期待,不由一笑,续道:“就是崔郎中所去之处,竟陵。”竟陵在山南东道偏南,在安史之乱中并未被波及,在那里种植棉花,做些改良,应该不会受到战乱影响,虽然距离洛阳还有千里之遥,但为了大局,李复选择这个地方也是迫不得已,算是用心良苦。

    李昭明道:“如此也好,在那里种植之后,不管是在当地织好再运,还是把脱籽之后的皮棉运到洛阳再加工,都省了许多的路程。不过若是走水运,要是沿江而下,直到扬州c楚州,再走汴水,到达郑州,最后到洛阳,可是绕了一大,恐怕还要用上两个月不止。但若是走汉水逆流而上,到襄州后改走旱路,或是干脆全走旱路,经邓州c南阳c汝州,直接到达洛阳,那就近的多,若是路途没有耽搁的话,估计一二十日就能到达,这样一来,运输所用时间我们就能接受了。”

    元结也道:“不错,若是在当地直接织成布匹,还可以从邓州过武关,直接运达长安销售,比运到洛阳再运往长安要少走将近一半路,只是不知在竟陵直接设立织坊是否会有困难。”

    李彭笑道:“理应不难,大哥有所不知,以前给你说过的,我的崔伯父,就是左迁到了竟陵,任司马一职,二哥给他测过字,说他用不了多久就能再度被起用。还有竟陵太守也是他的故友,在那里有他们照顾,我想这些事情都不会难做的。”

    李复点头道:“我正是考虑到有崔郎中在,在那里会好办事一些,先种植木棉,再开办织坊,在当地也是利民的好事,想来大家都会支持的。不过木棉都是四月谷雨前后种下,今年时节已过,是来不及了,过些天安排人去岭南,等那里的木棉成熟之时,先收一些运来,织出一批卖着。另外拣其朵大棉厚的买下,收集种子,明年就去竟陵开种。”

    李昭明道:“这个好说,李大人在伊川有多处良田,有不少人种植经验丰富,可以给他们详细讲明,再去岭南收购。至于明年种植,还可高价请几位当地的木棉农户来协助,这样更有保障。”

    众人都说不错,这样更为周全。李昭明又道:“木棉种植一事就如此安排,可是眼下这麻布的织机到底做还是不做?织坊还要开吗?”

    李复笑道:“自然还是要做的,织坊也要开。虽然今后我们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棉布上,但眼下麻布也要做,这样在售卖时才不单一,也能先通过麻布销售建立我们的生意网。至于织机的数量,眼下三百台就行了。”

    几人同意,李昭明笑道:“那我就尽快安排,以便织坊早日开张。”说着忽又想起一事,问道:“这招来织麻布的人,也都要签那个‘守秘文书’吗?”

    “守秘文书”是李复要求和每一位雇用工人都要签的,是约束众人不得泄漏其改良的情况,里面标清了年限,最低都不低于五年。

    其实就是现代的知识产权保密协议,李复当年一上班就和劳动合同一起签的。至于规定时间不低于五年,则是考虑五年内,安史之乱就会开始,在此之前类似的先进技术只要不传到叛军和别的敌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