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最好不相见
(1)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2)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六世喇嘛仓央嘉措
很喜欢这首诗。它是六世喇嘛仓央嘉措写的。原来它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
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一户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农民家庭。15岁被选定为五世的“转世灵童”,9月自藏南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喇嘛。学习佛学c天文历算c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
通常转世灵童在五c六岁就已坐床成为活佛,而仓央嘉措已经14岁才开始作为一位法王的学习和生活。他的童年及少年时光是在民间无拘无束地度过的,突然间远离故乡c亲人,面对大量的经书和修行,身边只有僧侣,仓央嘉措的苦恼可想而知。仓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c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年轻胆大的他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屡屡“行为不检”c“不守戒规”。
一天他微服出行,化名荡桑汪波到拉萨街头,结识了漂亮姑娘仁珍翁姆。难以隐藏心里的爱情,他写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他最终选择了爱情。1703年,仓央嘉措回绝了五世班禅授的比丘戒。仓央嘉措到扎什伦布寺访问五世班禅时,正式向班禅回绝了他过去所受的沙弥戒。以后他改名化装常在拉萨的公园和居民中游玩,接触了许多平民,并来往仁珍翁姆家中。在这些日子里,他写出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歌。
这一时刻,西藏的政治矛盾已经极其尖锐。蒙古人在西藏的统治者拉藏汗桑为了取得对西藏的统治地位,从政治c宗教c经济上联合起西藏的主要僧侣和贵族,与藏王桑结嘉措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705年7月,爆发了蒙藏两军之间的一场恶战。结果桑结嘉措被俘,不久被处死。拉藏汗向康熙皇帝进言仓央嘉措的种种“劣行”,借以皇帝诏,将仓央嘉措解送京师。关于仓央嘉措被黜后的命运有多种传闻:在解送京师的途中,行至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湖畔圆寂。一说病死,一说被杀,没留下尸体,时年仅25岁。另一说法则是仓央嘉措行至青海湖后,于一个风雪夜失踪。后半生周游印度c尼泊尔c康藏c甘c青c蒙古等处,继续宏扬佛法。此外还另有一新的说法:他被解送至内地后,软禁于五台山,并在五台山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