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指的是温陵的方向。夏家的人并不是骁勇奋战,更没有过人的武力,第一代永宁王连硬弓都拉不开,可是,却当得起“第一大战”的称誉,圣烈大皇贵妃弱质彬彬,同样战功显赫,袭爵的世子倒是弓马娴熟,每次大战必临前线,真正上阵杀敌的次数却也有限,一双手足够数清了。太祖皇帝说:“掌兵者必善谋。”夏家就是明证。

    皇叔有承自太祖与圣烈的才华,掌握着一手遮天的权势,却从没有碰过军略,史官不会说明这一点,只记录了皇叔在文治方面的才华,尽管皇叔在世时一直掌握着永宁王府的大权,更掌握着可以调动元宁半数兵力的兵符。

    “朕知道,你对永宁王很不满。”我没有看太子,而是看着皇叔的神主牌位淡淡地说,“对世族也看不惯,可是,朕想转告你几句话,其实,也是宣祖皇帝告诉朕的。”

    太子瞪大了眼睛,我却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出详情。

    父皇从没有教导过如何成为一个帝王,他似乎是相信皇叔已经教会我如何为帝了,即使是在皇叔薨逝后,他也从不与我谈政务,只有一次,有一个寒族士子在恩科的策论中大谈世族弊端,大谈废除世族特权,文章做得极好,内容更是惊骇,阅卷官将这份策论单独进呈御览,父皇只道了一个字:“杀!”

    这一个字震惊了内外,当然,那个人没有真的被杀,只是被宗人府请去作客,一直到死都没有被放出来。

    父皇在朝臣退下后,对旁听的我说:“日后,如果有人建言你削弱世族的权势,你可以重用他,也可以不用他,但是,如果有人建言你废除世族,你一定要严惩不怠。”他在这里停了下来,沉吟了一会儿,才又说了一句:“如果有人对你说,要彻底剥夺永宁王府的兵权,不要犹豫,立刻杀了那人!”

    元宁的军制由太祖一手创立,无符不调兵,纵然是太祖皇帝,没有兵符,也不能从皇朝的几个大营调一兵一卒,兵符一分为二,太祖将其中半块兵符交予圣烈大皇贵妃掌管,后来传给睿王,皇叔过世后,永宁王掌握着那半块兵符,直到被我收回。半块兵符足以调动元宁半数的军力,只有对外出征,兵符才需要共戡下令,只有调遣涉及帝都时,才需要在半块兵符之外附上盖有国玺的令谕。

    收回兵符意味着永宁王不再拥有随意调兵的权力,可是,永宁王的直属军力仍占元宁总军力的将近六分之一,这会让所有的皇帝寝食难安,我也不例外,只是,我面对的这位永宁王拥有无与伦比的手腕与耐心,在皇叔过世后,与我周旋至死,在用尽所有能用的手段,现在的局面已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当然,与兵权不同,我无法消除夏家在朝野的威望。每一次,当我成功地从永宁王手中收回一些权力时,我会看到他平静地跪在大殿的玉阶下,毫不动容地施礼,那时,我会感到心中充满了无力与挫败的情绪。

    最近十年,我没有再动过永宁王府一分一毫,不是改了立场,只是开始理解父皇的话了。身为皇帝,我不可能直接统兵,圣烈大皇贵妃说过:“真到御驾亲征的时候,亡国之日也就不远了。”可是,面对从永宁王手中收回的兵权,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谁来接手呢?

    不谈领军才能,而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根本无法相信领军的将军,派监军绝对是用兵大忌,而且,面对威胁重重的边境,我不可能将兵力分散给不同的人,那是自取灭亡。

    在北疆,面对古曼铁骑与周扬大军,我更是找不出比永宁王更合适的大将坐镇,我唯一能做的是,与父皇一样,永宁王与世子等家眷必须有一方留在京中。

    “父皇的意思是,必须让永宁王府掌握一定的兵权?”如此明显的话,太子要是不明白也就不用想继位了,但是,听明白与照做是两回事。

    “你认为父皇是私心作祟,是吧?”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