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正如系统所说,宇文成都、哈斯奴儿以及其他一些羌胡勇士,因为作战勇猛,被带来接受接见,加以封赏。

    对于羌胡勇士来说,所关注的无外乎就是勇武和利益。勇武这一点不用多说,弱肉强食本来就是自然社会的本性,一切的问题根本上终究是建立在武力强权的基础上的。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利益问题了。游牧民族最大的问题倒不是多少的利益,首要的是温饱问题,游牧民族不适合农耕,所以才会有所谓‘打谷’一说,到了一定时候必然要南下劫掠,不然没的活路。

    历史上游牧民族内侵,一般是两种情形:或是趁秋高马肥(军事力量强)时,或是遭受天灾,导致物资大量短缺,不得不以劫掠来补偿。

    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真正起冲突始于战国晚期。此前的戎人和狄人都是蒙满人,虽然他们是游牧民族,但不是骑在马上的民族。到公元前8世纪,由于培育的马越来越大,少数民族才慢慢开始骑马,成为“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民族虽然传入了很多新的历史和文化,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儒法国家的政治结构。历经千年历史,中国游牧民族能始终在竞争中保持活力,主要依靠三个结构性因素及相关机制。包括气候条件、双方管理者的智慧,而更重要的是草原政体和农业政体在地理、生产方式、组织上的比较优势,他们相互学习模仿,以及在竞争中同化。

    前面说了游牧民族内侵,一般是两种情形:或是趁秋高马肥,或是遭受天灾。而这两者,从根本上就是受到气候的影响。

    游牧部落的活动与气候之所以密切相关,缘于气温下降对游牧民族的影响远胜于农业部落。第一,由于气温波动大,大部分草原牧民的农作物已经到了存活极限,即使很小的温度变化对作物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游牧式生活对人口压力更敏感。简单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并不适用游牧民族,对他们来说,牲畜既是投资也是食物。困难时期,部分牲畜充当食物,部分进行劳作,但由于饲料缺乏,可能连日常劳动、耕作都无法进行。游牧民族需要在马尔萨斯循环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保证资源与人口的平衡。第三,寒冷的气候不仅降低游牧民族的承载力,还会增加暴风雪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灾难同样会迫使游牧民族南迁。

    历史上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间此消彼长的关系,不难发现气候条件的重要性。结合中国千年气候变化的规律来看,每一段寒冷期,碰巧都有游牧民族移民或入侵中原。如公元前1000到前700年,猃狁、戎、狄进入中原。公元1000年后持续了较长一段寒冷期,游牧民族则不断进犯中原,导致西夏、金、元、清王朝的兴起。不过,公元1000年以前,游牧民族入侵带来长期战乱,而之后却只导致王朝的更替,可见东汉开始出现的儒法国家系统比较稳固。

    西周垮台时,气候变冷导致游牧部落迁徙,到战国时期气候变化终止,双方的冲突开始减少。到魏晋南北朝,气候又变冷,再次导致游牧部落南迁,又与中原汉人发生大规模的战乱。汉朝时期,匈奴帝国的衰弱不仅仅缘于汉武帝的军事胜利,也和其内部分裂以及气候恶化有关。严冬时期,牛羊数十万计地死亡,经济上的严重损失逼迫南匈奴向汉朝投降,变成了半农业半游牧的形态。

    这其中不仅仅是环境气候的影响,制度、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其中。

    草原政体拥有军事上的优势。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戎狄非常厉害。这种情况迫使汉人发生改变,作战方式从以战车为主调整为以步兵为主。秦始皇的统一使汉人有能力攻击匈奴部落,各部落不得不联合起来以求对抗秦朝的攻击。但意想不到的是,刚建立帝国的匈奴见证了汉人的内乱——秦汉交替花了6年时间。这时候汉人发现自己输给了向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