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所以说,中国的作战就不靠硬顶着弓箭手齐射冲过去的模式,但是换了其他模式,真要冲过去损失也不小,虽然说汉军的装备已经不错了,披甲率也算挺高的,但这种打法也就是真的到了决战的时候才用。这次明显是佯攻,没必要承受这样的损失去冲锋。

    所以说,薛帅先知先觉,直接拉了弓箭手过去对射。

    这么一来,汉军无疑就是有着不小的优势了。

    相较于刀枪棍棒之类的玩意,弓弩这个东西的管制历来都是比较严格的。

    虽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冷兵器时代,官府所拥有的武器,其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容易被民间获得,因此对武器的控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以秦朝为例,如贾谊在《过秦论》里说的那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在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官府对民间持有武器的限制反而十分宽松,《史记》中孟尝君的门客冯驩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一个落魄的人,身配长剑浪迹天涯,在当时是个常态。秦朝加强了对民间武器的管制,但陈胜、吴广等一帮子戍卒,照样能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倾覆了秦朝。

    事实上,由于中国历代王朝疆域广阔,又加之交通、通信不便,官府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往往力不从心。武器管制的种种律令,多数时候是大打折扣的,官府顶多能在城镇里执行这类禁令。武侠小说里那些大侠扛着大刀走在通衢大街之上,多半不可信。但在帝国有效控制的城池之外,民间尚有相当大的持有武器自由,至少官府并不能及时有效地限制民间人士拥有甚至铸造武器。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基本的制造技术自然是到处流传的,甚至可以说某些高深的技术也都掌握在那些民间匠人手里。但是,想要大规模的进行生产制造,就不是民间的工坊能够做到的了。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弓的种类繁多,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废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

    相对来说。鲍鸿之前经常听人家说的就是关于槊这个玩意,号称非富豪家族玩不起,所以张老三能玩丈八长矛就证明了他们家还是很有些底蕴的。

    虽然说制式的弓箭不像马槊,耗费个十来年的鞣制,但也技术的优劣好坏造成的影响反而会更大。

    射程、精度的差距对军队来说绝对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射程方面,自然依靠弓本身的力度和韧度。而在精准等方面,就不单单是取决于弓身,对箭矢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箭分多种,长约90厘米,头固然是铁的,箭杆比较粗,必须要直,才能平稳飞行。用山杨木、白杨木、接骨木、白桦木、柳木等较轻材质制作的叫飞箭,射程较远;用白蜡木、角木等重材制作的叫重箭,虽然因自重较大而射程较近,但近距离的穿透力更强,与穿甲弹好有一比。羽毛粘在箭尾7—9英寸的地方,不仅用胶水固定,还要绑扎牢固,以免快速飞行中脱落。

    可以说,制弓的技艺民间耗费心力还能够整出来一些靠谱的玩意的话,那箭矢这玩意就没太多办法了。

    首先第一点,箭头的金属、冶炼就是难以跨过的门槛。这个上面的差距,就是影响到箭矢的杀伤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