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时,贴着表皮的海水顺着这些小刺片形成了层流,大大地降低了水的阻力。
潜艇是不会长出小刺片的,需要给它装上这样可爱的刺片。首先是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潜艇表面所需的刺片的大小和形状,并决定用一种工程尼龙来制造。因为我国的化学家发明了粘合这种尼龙与铁的双组份粘合剂,把一组粘合剂涂在尼龙上,另一组涂在钢铁表面,二者紧密贴合后,15分钟即牢牢地粘合在一起。还可以在水下作业。据测算一艘宋级攻击潜艇的表面需要3132万片这种尼龙刺片,当然还得按照表面流线正确地排列。
潜艇的表面是由一块块钢板焊接而成的,工程师在高性能电脑上,把全部钢板编上号,仿真出每块潜艇的钢板航行时其上的流线,并确定流线上减阻尼龙刺片的位置,按照钢板的实际形状和大小,控制大幅面打印机打印出流线和尼龙刺片位置图及钢板编号。再以此涂上不干胶,送往下一工序,在计算机控制下,一片片尼龙刺片准确地粘贴在标记上,再由检验人员检查。
化学工程师又对这种尼龙进行改性,生产出的尼龙薄片,既柔软,又保持了与钢铁的粘合性。计算机控制把尼龙薄片按照编号裁成钢板一样大小,并按照这块钢板上的尼龙刺片底座的大小和位置,在上面打出一个个的孔。它正好套上已经粘上尼龙刺片的粘纸,尼龙刺片和底座全部露出。再使这二种尼龙牢固地粘合起来,就成了一张“人造鲨鱼皮”。只要撕去粘纸,这张“人造鲨鱼皮”就露出一个个尼龙刺片的底座,然后与同编号的艇体钢板分别涂上不同的粘合剂,使之紧密贴合。这么复杂的工序就是为了提高尼龙刺片与艇体的粘合强度。尼龙片代替防腐漆,其所含的一种物质,还能阻止藤壶等海生生物粘到艇体上,这也是向鲨鱼学来的。
可以想象这特种尼龙c粘合剂c施工方法,这一切化费了科技人员的多少心血。为了防止粘合剂毒性对人体的伤害,粘贴“人造鲨鱼皮”的施工人员和指导监理人员都得穿上严密的防护服。在上海七月的炎夏,施工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尽管采取了轮流到旁边装有空调的休息室休息,喝清凉保健饮料,还是异常艰苦。经过二个多月的的奋战,到8月中终于完成了第一艘国产潜艇的改造。
8月17日的深夜,浑身粘满“人造鲨鱼皮”的303艇在注满水的船坞中,被缓缓拖入江水中,毫无声息地驶往东海指定海域。
今天,将按测试大纲逐项进行测试。
“人造鲨鱼皮”原来是为了减阻的,但经过模型试验,发现它具有极好的减噪音效果。水声学家从软件仿真中证实,艇体内部的震动(噪音)传输到艇壳,通过这层蜂窝状的异质界面(声音在钢铁与尼龙中的传播速度差别很大)时,大部分被吸收,又有一部分由于小刺片的作用呈漫射状消失在艇体附近的水流中。效果胜过消音瓦。然而,这一切都是理论和试验室的推断,实际上如何,有待试航的测试报告。
在猎潜艇和反潜直升机的声纳显示屏和噪音记录仪旁,专家们焦急地注视着。303艇到达300米深度,开始全速潜航,航速很快越过22节,最后达到了31节的惊人速度。此时猎潜艇已经难以跟踪它了,在高速航行时自身的噪音已经掩盖了303艇的微弱噪音。只能依靠反潜直升机的拖曳式声纳阵列的测试。完全达到了预定指标。专家们最关心的噪音在23节航速后就基本上稳定在100分贝的声级,专家们喜形于色,为了不干扰声纳兵的工作,只能暗暗高兴。303艇启动经济巡航电机关闭了主电机,航速一下子降到11节,噪音更是一下子降到了95分贝以下,声纳兵简直要找不到它了,只是根据以前的航迹才勉强跟踪。专家们再也忍不住了,一起欢呼起来。这时303艇恰好改变了航向,声纳兵一下子找不到它了。索性一起跟着欢呼了。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