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重量已近13吨,可机身竟然小于4吨级的涵道式尾桨直升机,因此它能在排水量1千吨级的舰艇上着舰,并搭载远航。它实行的是主动着舰(不用拉降装置辅助着舰),舰面上只需铺设阻尼绳网,它即可用不收放的大跨距4点式起落架轻松着舰。它不仅能夜航夜战,而且成为世界上真正能在5级海情条件下进行反潜作战的舰载直升机。
卡一27定型后,很快被军用c民用航空部门采用,并繁衍出陆战攻击机宽机头的卡一29,宽机身的海上预警机卡一31,海上攻击机卡一32a7,两栖工程机卡一32c,海上搜救机卡一27nc,吊装c运输机卡一32t等多种型号。卡一32甚至能够在海拔8250米的高度飞行,这样的高原性能至今还没有见到有超过它的。
卡一27是纯粹的舰载直升机,它完全是为舰载和海上飞行而设计。宽大的驾驶舱可供二名乘员在低速和悬停时,宽广地观察下方c两侧和前方。单驾驶系统放在左侧,让飞行员就象开汽车那么顺当。而飞行仪表系统却方便右座和战术操纵员观看,还能协同驾驶员操纵按钮和开关。由于无尾桨操纵问题,脚可以离舵踏板,大部分时间只用手操纵,使上身比较放松。
为了方便海上飞行和防水,卡一27在机舱内所有的电路开关都放在顶板上,防止了空中飞行中机身抖动时飞行员的误动,电路设计中每路开关都实行单回路,万一出现故障,不影响其它回路,检修十分方便。卡一27的自动驾驶仪的记忆功能可查询原运动轨迹,实施自动返航。
当然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卡一27是60年代末研制的产品,有重大的设计缺陷。
首先卡一27的电子设备落后,庞大的电子管电路占去了大量的重量c机舱空间和耗电量。无线电漂浮声纳又大又重,海上自持力不强。由于雷达技术落后,机头下面鼓出个大雷达包,既增加了重量又破坏了直升机前飞时的气动流场,还影响了底部的挂弹和射击。机舱内宝贵的空间用来装两吨半的燃油,使机舱高度只有14米z舱内乘员长时间飞行容易疲劳。其大减速器重达13吨,加满机油超过了15吨,桨轴系统用传统的三绞式,又大又重,导致机身框架十分厚重,又限制了旋翼系统的高速旋转,升力和快速飞行能力都受到抑制。仪表系统还有许多是机械式的。4点式起落架虽然抗震着舰效果好,但外伸不收放式结构还是影响了性能。
发动机耗油也太大,小型舰艇很可能搭载不起。优异的共轴双旋翼系统却使机身纵向高度达54米,在舰艇上存放困难。强大的升力系统在机舰结合时会产生强烈的地效反应,控制不好就要撞舰或翻到海里。尽管舰载反潜直升机比的是低速飞行能力,但卡一27不甚舒畅的气动外型还是有较大的气阻力。外挂的应急落海救生浮筒既无实用性又增加了设备和重量,还影响了大速度飞行。
由于当时还没有小型化高效鱼雷,所以卡一27的弹舱设计不合理,缺乏多用性,舰上装雷很不方便。
但是项目组的专家从这些问题中也看清了卡-28的发展潜力。从二十世纪末引进卡-28和卡-31之初,中俄双方的专家就着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攻关。对这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产品,俄国的新老专家已经有了很多改进方案,只是苦于研制经费不足,改进的步伐不大,随着反潜搜索雷达c大功率半导体器件c智能型仪表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卡-28的“内脏”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但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这次大改造不但有我方聘请的俄国专家参加,并与卡莫夫集团达成了多项合作协定。项目取得的进展十分扎实。金龙电池c半导体空调装置和“探针”半导体强制冷热成象仪的发明及其应用更是大幅度提升了它的性能。它们的电动机与电动卡-50的相同,所以动力部分的改造都相同,总功率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