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38年6月,中队为阻止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决开河南境内赵口和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以河制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阻截敌人西进南下的目的,同时也给豫c皖c苏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出於种种考虑,花园口事件在当时并没有来自官方的权威说法,一时显得虚实难辨。就相对意义而言,花园口事件真相暴露的过程是这样的:决堤放水成功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立足抗战,统一对外宣传口径,指称是日军飞机轰炸所致;民间媒体不时发出一些异样声音,国民党政府也未予追究;离开大陆去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亦一直坚持初衷,不改其口;20世纪60年代,部分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回忆资料陆续面世,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档案也开始整理并公开使用,个中秘密渐为人知。但是,时移世异,原始档案和回忆性资料以及其它各种载体的资料之间的分歧越来越突出,更增加了真相大白的难度。因此,迄今为止,花园口事件的所谓真相依然没有做到完全c彻底和绝对真实。

    在抵抗来势凶猛的日本侵略者时,处於弱势地位的中队不得不变更策略,借助自然力量,以水代兵,决开黄河大堤阻拦之。尽管如此,花园口决堤毕竟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军事举动,在阻止敌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殃及无辜民众。因此,从保持和鼓舞士气民心出发,从维护政府形象与威信出发,决堤的决策和执行都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1938年6月3日开始在中牟赵口作业时,担任决堤任务的第三十九军提前在堤岸内侧,构筑了必要的掩蔽部和交通壕,设置了伪装被覆等,并告诫士兵遇敌空袭或探照时要肃静沉着。6月8日新八师在花园口实施决堤时,师部专门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在周围警戒,对附近居民则谎称日军将至,将他们疏散出去。对於参加决堤作业的下层官兵,也宣称决开黄河是为了水淹日军c乘势歼之。

    6月9日上午,花园口挖开后,因水流不大,新八师又用平射炮轰炸,终于决堤成功,洪水倾泻而出。新八师师长蒋在珍按照上级原定宣传策略,从决堤现场将事先拟定好的电报文稿发往武汉,称连日来中日两队在豫东激战,日军派飞机对我阵地进行狂轰滥炸,致使黄河大堤被毁决。当日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致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汇报决堤业已放水的情况,同时特别指出:“此间已拟定对外宣传,电文大意为敌占据开封后继续西犯,连日在中牟附近血战。因我军誓死抵抗,且阵地坚固,敌终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将黄河南岸大堤决口,以图冲毁我阵地,淹毙我大军。”

    11日,蒋介石覆电程潜,就对外宣传问题指示如下:“1c向民众宣传敌飞机炸毁黄河堤。2c详察泛滥景况,并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线。3c第一线各部须与民界合作筑堤,导水向东南流入淮河,以确保平汉线交通。”根据这一口径,11日上午九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从郑州发出第一条电讯,首次报道黄河大堤决口情形,称:“敌军於九日猛攻中牟附近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处黄河堤坝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

    12日,中央社又电称日机轰炸赵口,扩大泛滥:“敌机三十馀架,十二日晨飞黄河南岸赵口一带大肆轰炸,炸毁村庄数座,死伤难民无数,更在黄河决口处扩大轰炸,致水势猛涨。又,敌将豫北之卫河c广济河c莽河相继决口,泛滥之广,前所未有,各县城东十馀村庄,悉被河水淹没。”

    在中央社的引导下,国内各大报章如《申报》c《大公报》c《新华日报》等纷纷谴责日军炸毁黄河大堤致黄河决口泛滥的暴行。

    13日,国民政府在汉口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对此予以谴责:“狂暴军部竟以人力来帮助黄河为害,以淹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