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7/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周恩来

    1新四军的组成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同意将分散在湖南c湖北c江西c福建z广东c河南c浙江c安徽等八省的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1万2千余人)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简称“新四军”)

    这1万2千余人个个都有与国民党操家灭门之仇,国民党剿了两年都没剿灭掉。当派人上山通知他们接受改编时,有不少上山干部被他们当作“叛徒”冤杀,其中不少是弟杀兄c父杀子c妻杀夫的惨事。可以说这是一批的铁杆兵,有多年作战经验的老兵。他们与国民党有深仇大恨,同样国民党也对他们恨之入骨。

    2c新四军的作战与根据地的扩大

    1938年4月,在国民党军队向西溃逃,武汉受敌威胁的紧要关头,新四军兵分两路,挥戈东进。其中江南部队在陈毅c粟裕等率领下,沿长江南岸向苏南挺进,于六月进到京沪地区,经过多次战斗,到同年十二月,初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报据地;另一路江北部队在张云逸等率领下,沿长江北岸向皖东前进,于五月进入安徽的梁湖c无为c定远一带,建立了以藕塘为中心的江北抗日根据地。

    1939年春,东进游击支队向徐州挺进,到达永城c毫州c涡阳北部一带,连战皆捷,并在这个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同年八月,永城县长高雨亭率永城抗日武装千余人参加了东进游击支队,继而萧县抗战纵队在党员率领下也来参加;同年冬,胡晓初又率部千余人参加。东进游击支队因此扩大到七千多人,正式改名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在润阳c蒙城c萧县c宿县c变县c怀远c风台等地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对日寇形成极大威胁。从一九四一年开始,日寇调动重兵进行“扫荡”。在反“扫荡”战斗中,著名的有“四一战斗”与“六一战斗”。在“四一战斗”中,新四军击退了日伪二千余人的进攻,新四军第六支队一总队队长高雨亭英勇殉国。

    日寇集中驻扎在京沪线的兵力三万余人,于1939年4月21日分三路杀来。国民党第108师c第52师弃地而逃。新7师c第144师和第145师也不战而退。新四军得知敌人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命令驻守在军部附近的第一团及直属队,向三里店c峨岭一带进军;命令驻守铜(陵)繁(吕)地区的部队,坚决阻击由狄港c铜陵进犯之敌;同时动员武装民众,配合部队作战,进行坚壁清野。当新四军增援南陵的部队进入左坑附近时,驻守南陵三里店c峨岭一带的国民党部队早巳逃之夭夭。新四军孤军奋战,在左坑前面山地及涂塘c父子岭一带,同有飞机掩护的敌人步兵三千余人c骑兵七百余人展开激烈战斗。经过两昼夜血战,始将敌寇击退,击毙击伤敌兵一千多名。残敌向何家湾溃退,又遭新四军另一部截击,全部被击溃。新四军驻守铜陵c繁吕的部队,与进犯之敌在天门外c中分村c方村一带展开激战,历时十四天。敌寇死伤惨重,向后溃退。致四月底,新四军及广大抗日民众终于取得了皖南第一次反“扫荡”的胜利。

    日寇于一九三九年九月上旬,集中一万多兵力,发动了对皖南的第二次“扫荡”。其目的一是巩固长江交通线,集中力量配合其对中国大后方进行战略进攻;二是乘秋收之机,掠夺一批粮食,以供军用。

    敌人主力分为两路发动进攻,其中的一路由铜陵深入,与新四军血战数日,死伤其多,残部向铜陵逃去;另一路由芜湖经黄墓渡,迅速c顺利地通过了国民党部队的防地——麻桥c南陵,攻下三里店,迫近左坑c汀潭一带后,遇到新四军一团的坚决抵抗。与日寇激战一昼夜,毙敌六百余,迫使残敌向晓林败退。叶挺随即率领部队追击,在枫坑口又毙敌数百,缴获轻机枪及其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