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zì you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xìng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jīng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坷;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现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但有不少学者不同意钱穆的观点。不管孟子是否稷下先生,可以确定的是,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稷下学者的影响,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宋钘、尹文“气论”的影响。至于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xìng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chao,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
静静的走在回廊之间,看着一间间屋舍之中面带稚气的孩童,书声琅琅的诵读这儒学典籍,燕弘的嘴边渐渐荡起了一丝温馨的微笑,多年前,他也曾是这其中的一份子,同窗好友,稚子五六人,少年六七人,白rì在这里读书习文,黄昏伴着夕阳的余晖在河畔边散步,或是在厅堂之中对弈,真可谓是不亦说乎。
犹记得,那一年,韩非师兄与李斯师兄出师,却是在这稷下学宫之内,一场言辞犀利的辩论。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jian”方面有了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论点。
韩非的全部理论导源于荀子“xìng恶论”思想和建立封建的zhong yang集权**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德”二手,便民众畏威而归利。
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展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