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嬴翌笃定了鞑子在阿巴泰全军覆没、图尔格大败亏输之后,不敢立刻发兵来攻的原因,就在这里。     满清不是大明,鞑子看似强盛,实则底蕴浅薄,经不起折腾。     明廷自野猪皮起兵辽东,至崇祯帝下旨退位宣布灭亡,期间折腾无数。无数次的大败,无数次的损兵折将,无数粮饷物资打水漂,加上天灾、流贼,数不尽的灾难加诸于其上,也坚持了半个世纪才疲惫不堪的倒下。     较之于明廷,满清跟个蹒跚学步的黄毛幼儿没什么区别。鞑子经得起这些波折?笑话!     鞑子表面的强盛,是建立在他们‘战无不胜’的基础之上的。明廷可以无数次的大败,鞑子却不能。一旦大败一场,就会动摇国基。     人口不过百万,精兵不过十万,哪里经得起折腾?一旦让蒙八旗、朝鲜、汉八旗这些外附者看到了他们的虚弱,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底蕴、体量,鞑子差了太多。     原本历史上,很多人不相信鞑子可以入主中原,蛇吞象只是传说。遍数历史,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哪一个不比满鞑子强盛?匈奴动不动几十万控弦精骑,突厥动不动几十万控弦精骑,鞑子算什么?最鼎盛的时候,也不过十万精兵而已。     而大明朝即便最虚弱的时候,其体量也超过了汉唐。不说其他,单说人口,就远迈汉唐。     汉朝最鼎盛不过六千万人口,唐朝差距不大,多也多不了多少。而明朝末期,人口一亿多!     以百万之族,吞并一亿多的庞然大物,这是几乎无法想象的。     但他们在原本历史上成功了。     这也是嬴翌感叹时无英雄,尽出些李闯这样的货色。不说朱洪武这等从草莽起势一统天下的人杰,赵匡胤这样的应该出几个吧?可是没有。     总觉得鞑子入主中原有一种侥幸——一亿多的人口基数,怎么就没跳出几个厉害的角色?     是天数?或者是明朝太成功,把人们都教化成了绵羊?     这里面的原因,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嬴翌从另一个时空来到这里,他站出来了,一切就要变得不一样。     东虏一场大败,对他们来说,最要紧的,不是立刻发兵复仇。而是消弭这场大败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稳住基本盘最重要。     于是东虏自舔伤口,嬴翌则展开对河北大地的清剿,以完成对这片大地的实际统治。     ...     宣府镇,城外。     宣府镇的镇,不是一个镇级治所的镇,而是军镇的镇。是前朝明廷九边重镇之一,与大同镇共同构筑形成对鞑靼土默特部的宣大军事防线。     宣府西接大同,东边的怀来卫与京师顺天府直接相连。其军事地位之重,可以称之为京师顺天府的门户屏障。     此前宣府总兵唐通奉诏勤王,被赵金所部击灭,斩下头颅。由是宣府空空,对北边鞑靼人的防御空虚到了极点。     嬴翌用极短的时间进行军事调整,以郑九校尉部为核心,设西北战区,宣府就包含在其中。     郑九率兵入宣府,直奔治所宣府镇。一路所过,诸县望风而降。大军刚刚抵达城外,宣府镇的官员便也打开了城门。     大抵皆是无路可走。     一则嬴翌兵强马壮,二则崇祯帝下诏退位,明朝灭亡已成定局。任何一个地方的官员都成了无根之萍,又没有重兵依靠,只有投降一路可走。     郑九的重任,在于建立西北战区。因此一路过来,各县城投降的事,并没有耽搁脚步。只令当地官员稳定秩序,等待牧政院区置。毕竟那是牧政院的事。     而宣府镇,则是建立西北战区的第一个核心位置,抵达这里之后,来不及安营扎寨,郑九便在城下接见纳降。     宣府巡抚、万全都司都指挥使及其下一众前朝浮萍恭恭敬敬的拜倒在郑九面前,在他们的后面,还有宣府镇的士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