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假如一个地方或者国家,它的每一个国王即位,都要请另一个国家敕书册封,甚至是大印也要请另一个国家来赐予,这个国家在后世,大约也只能称之为后者的附属国。

    可后者又毫不贪图附属国的土地和财富,这就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什么所谓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

    但这种奇特的现象,恰恰就是汉以后,所有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与藩属之间常常发生的事。

    这种关系的形成,其实是建立在其中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所有方面绝对超然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超然,才会不屑一顾。这也是过去的士大夫在与藩国交往中,始终有种天朝上国心态的最重要原因。

    故此,在景炎十八年之前的磋商期间,无论那些贡使是直接探询、还是旁敲侧击的打听,宋帝国礼部的官员都断然否认,大宋对他们那些蛮荒之地具有野心。

    但礼部的官员们并不知道,某人却并不介意将有些地方纳入大宋的版图。因为在了解点历史的他看来:既然那些地方可以在以后被并入别人的版图,它当然也可以成为大宋的一部分。只不过他还明白,眼下并不是做这种事的时候罢了。

    陈宜中在赵与珞开口后,又接着说道:“赵相所言极是,礼部以为,朝廷过去的朝贡之制,颇有些靡费。藩国来使,也并非没有贪图朝廷赏赐之意。所以,今后可以保留朝见,贡赐则可以取消。”

    朝廷的大佬们均点头。因为这在过去,有些藩国年年都前来进贡,甚至一年两贡,每次朝廷都要颁赐,而且沿途的官员还要接待和保护;这是怕把贡物丢了,回头要担责任。实在是不胜其烦,以至于朝廷后来不得不对有些藩国规定:两年一贡或三年一贡。

    陈宜中对这些情况真的非常了解,所以他并不反对取消什么“上贡”。

    “如果朝廷准许互市,就可以让他们在民间自行购买所需之物。如此,于民于朝廷均为有利。”

    听了老陈所言,工部的王德也开口说道:“陈相所言极是,如此确为良策。”

    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看了看陆秀夫:“老师,既然陈相和礼部已经和各藩国商定了互市的条款,朕觉得朝廷可以先拿出一点诚意。”

    陆秀夫眼中有光一闪,立刻心领神会。

    “陛下的意思,是否由朝廷出资,向这些藩国订购一些稻米?”

    东点了点头:“是的,朝廷在战时期间,掌握的存粮没有多,只有不足。而且今后,一旦大宋境内出现饥荒,这还可以成为一种定例,以解朝廷之需。”

    这个生意一旦做成,宋钱算是在周边彻底撒出去了,所谓的宋元经济圈也就建立起来了。

    他接着说道:“这事就让礼部来办。”

    未来大宋还真需要设一个商部,以后国家之间的交易并不会少。

    陈宜中顿时回应:“礼部自当谨遵圣意,以尽职责。”

    随后他再度说道:“藩属之事,相关内容俱已在文稿中。礼部近来还一直在与琉球使者接洽,其中的一些事,礼部尚不能决,还请官家示下。”

    ……

    我们说,自景炎十七年上半年某人前往建康之后,就在当年的下半年,流求又有人运来了两船稻米。不过让他们意外的是,他们不仅被引见给了朝廷官员,而且被告知:“鉴于尔等心向大宋,朝廷特旨,每船稻米送你等铁器五百。”

    当然,官员随后也暗示他们:“朝廷既然有如此恩典,你们就理应派人前去广州朝贡谢恩,之后少不得还有其它好处。”

    于是,在这些人回去之后,流求不仅又送来一船粮食,派来了姓尚、姓蔡两位贡使,而且用另一艘船载了千斤硫磺作为贡物。

    自此,这件事就转到礼部这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