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由自己搓扁揉圆吗?

    传达敕令的宦官刚走,程元振又入了便殿。

    李隆基派程元振多与杨国忠接触,此时入殿,想来也是有消息禀告。

    程元振瞧了一眼侍立在侧的边令诚,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李隆基却对此不甚在意,杨国忠的事与边令诚今日汇报之事没准还有交集,一并说了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再说,他也无意为这些宦官之间的勾心斗角做掩护。

    “无妨,说罢!”

    程元振虽不情愿,但有圣命在,也只能硬着头皮,将杨国忠府外上演的一出“将相和”戏码,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一遍。

    这又让李隆基大吃了一惊,“你是说,杜乾运负荆请罪,杨国忠原谅了他?”

    “正是!奴婢躲在人群里亲眼所见,杨相公与杜乾运把臂一同并肩入府!”

    虽然是闹剧,李隆基却对杨国忠的处置方法十分满意。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超出了他对杨国忠的判断。如果是罢相以前的杨国忠,他绝不会饶了杜乾运,更不会配合杜乾运向世人昭示自身胸怀!

    杨国忠经历过罢相风波以后逐渐沉稳成熟了,这一点在李隆基看来却是意外的收获。如果杨国忠果如程元振所描述的那般,今后未必不能再对他委以重任。就算再入政事堂,也是可以的!

    然而,一旁的边令诚脸上却变了颜色。他赖以攻击秦晋的最大把柄就是杜乾运,如果杜乾运再与杨国忠冰释前嫌,攻击的力道岂非便弱了?不过,他却仍旧没有完全失望,毕竟杜乾运是杜乾运,秦晋是秦晋。秦晋将杨国忠整的更惨,以杨国忠狭隘的心胸,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整垮秦晋的大好机会呢?

    边令诚又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杨国忠的身上,只等着杨国忠一到,便对秦晋来个落井下石。

    半个多时辰以后,杨国忠进了大明宫。

    此番入宫,杨国忠心境与前次又是大不相同,现在一切都在好转,重返政事堂也指日可待,宰相的感觉便又重新回来了。而大明宫中的小黄门一个个见了杨国忠也都口口声声杨相公叫着。

    “臣,杨国忠叩见皇帝陛下无恙!”

    杨国忠行的是参拜大礼,李隆基道了声免礼平身,然后又指了指身侧的座榻。

    “坐吧!”

    说起与杜乾运的那一出“将相和”戏码,李隆基还是颇感好奇的,他想知道这位素来以心胸狭隘闻名朝野的宰相,究竟是如何想的。

    “臣身陷囹圄后,无时不刻都在反思。臣罪当诛,却承蒙圣人不弃,臣又安敢再以私愤害公器?”

    “杜乾运寡廉鲜耻,你就是轰他出去,朕也不觉得有甚不妥!”

    杨国忠一本正经的说道:“杜乾运虽然为人趋利避害了一些,但于兵事上终究是有些见识。当此非常之时,便应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臣用其能,也算权宜之法!”

    李隆基呵呵笑道:“好一个权宜之法!说说吧,杜乾运有何能可为我大唐所用!”

    杨国忠便一五一十将杜乾运那一套“思想”之说对李隆基转述了一遍。初时,李隆基还以为杨国忠又在为私人说情,谁知听到一半便不由自主的直起了身子。

    “忠君,报国!”四个字,朝廷当然无时不刻不在强调,但那只是针对官员和武将们。而杜乾运提出来,将忠君与报国当做一种“思想”在军中推广,以此凝聚士兵的战斗力,可谓是开了亘古未有之先河。

    而且,在杨国忠的描述中,编练的新军将在各旅率以下,特设一个专门掌握士兵思想动态的职位,以便使“忠君报国”思想在军中广泛推广,更能针对具体情形,做出最合适的应对。

    这一番建议,既有大局处着眼,又在细节上落到实处。在李隆基看来,除非当世大才,不可能想出这等绝妙的法子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