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秋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学说,并奉道家理论提出者老聃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将他的《道德经》作为宗教经典,但实际上更多受到中国传统上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信仰的巫术。

    东汉张陵于蜀郡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祖先崇拜总结汇集,以道家学说为蓝本,并加入其它诸子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宗教,名曰道教。后世道家都奉他为道家实际创派祖师,就是著名的“张天师”。道者讲究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玄之又玄,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一点上先天就和虽然出世慈悲为怀,但希望广结善缘,最好能把世人都度化的佛教有着明显差异。

    洪丹阳用他自己理解的话解释双方的根本差异,道教追求自己得道成仙,一朝羽化飞升长生不老,看事物很消极,清静无为的意思就是什么都别管,只要管好自己就行,而飞升大道各不相同,甚至师傅都无法明言,完全靠个人摸索。佛教则主张想要成佛,就要度化他人,让自己的理论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甚至有割肉饲鹰,以身喂虎的极端例子,从佛教中地藏菩萨那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能看出一二来。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儒家学说之外的两大宗教力量,中国历朝历代对于佛道两家的态度都是相当尊重的,还出过不少喜欢追求佛道而荒于政事的皇帝,而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得到更多信众认可和供养,佛道也对上层统治者大力争取,因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佛道之争。

    最初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但随着佛教发展信徒手段众多,遂与之发生冲突,历汉c魏c晋c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教传入中国后,传统卫道士因为佛教起源于印度,就产生过激烈的交锋。一则以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其实这只是细枝末节,关键是宗教要发展呢最重要是迎合当权者的喜爱,这一点道教追求长生的特点要胜过讲求来世后好报的佛教,更受皇帝器重,所以元代以前历朝历代皇室主流都偏爱道教,即使偶有喜爱佛教的统治者,也被后来的“三武一宗”大规模灭佛运动弄得前功尽弃。直到元代外来统治者喜爱藏传佛教,对道教进行了一次彻底打击,佛道之争才勉强扯平。

    但道教如今比起佛教的声势来弱了不少,主要原因就是明代最后在位几个皇帝虽然喜欢道教,但更喜欢房中术等邪门外道,后世把明朝衰落很大责任推在道教身上。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皇室则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后,封建背景浓厚的道教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和西方思想冲击,进一步衰败,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中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发展到和反动组织联合大搞封建迷信,成立反动道门组织,建国后受到新政权强力打击。

    随后经过历次运动,佛道两家都受到了不小的摧残,但佛门弟子众多,还在国外留有许多支派,改革后获得资助恢复很快。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不熟悉中国文化几乎无法解读道教典籍,在国外留下的苗子很弱小,不能反哺国内,而道教本身教义又主张清净无为,组织松散,所以相比改革后佛教复兴的态势来之下明显处于弱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