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顺便完成我最后一次“卧底”任务:让她转告文后,太子对于选妃一事,态度顺从、毫无异动。

    一切准备停当,我安然入睡。

    次日,我起了个大早,带上一个小包袱,毅然出了长宁宫。

    今日天气晴好、云朗气清,积雪也化得七七八八了。我雇了辆单人马车,朝南黛山进发。

    横亘在长宁城南面的南黛山,钟灵毓秀、林茂径幽、千峰叠翠,东西绵延数百里。

    积雪初化、山路难行。走到半山腰时,带的水已经喝完,我又渴又饿,实在没有力气继续登山。微风拂过,飘来阵阵炊烟。我顺着饭香,在山腰一块平坦处找到了一间简陋的棚屋。

    敲开门,一位慈祥的老婆婆把我迎了进去。屋内光线昏暗,陈设简陋,看起来他们自己都不太吃得饱的样子。

    我有些羞于启齿,便只道:“婆婆,我路过此地,想讨口水喝。”

    “老头子,来客人了!”老婆婆说着,转身去倒水了。这时,从里屋走出一个老翁,身后还跟了一个步履蹒跚的小娃娃。

    老翁一面朝我点头示意,一面拉有些怕生的娃娃道:“虎娃,快唤姨姨。”

    “姨姨。”娃娃奶声奶气地叫了一声。这是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娃,留了一个西瓜头,大大的明眸,圆圆的脑袋,正如他的名字——就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娃儿。

    这个孩子太可爱了,我忍不住蹲下身子逗他玩儿。

    “姑娘,请喝水。”老婆婆端着一碗热水递到我面前,又道:“姑娘,你还没吃饭?我们正准备吃饭,你若不嫌弃,就留下来一起。”

    我正饿得咕咕叫,便也不多客套,道了谢后,就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吃饭了。乡间的饭菜当然比不上宫里,只是一些普通的蔬菜和泡馍,但是我吃得比任何时候都香。

    席间攀谈,我知道了这户人家姓杨,虎娃是两位老人的孙子,孩子的父亲是个当兵的,一年前战死沙场了。他母亲得知噩耗后,带着抚恤金跑了,留下他们祖孙三人相依为命。

    杨婆婆说起这个,老泪纵横:“我们虎娃真是命苦啊,这么小就没了爷娘,将来我们动不了了,他可怎么办哟!”

    我心头一酸,不忍地亲了亲身旁的虎娃,安慰道:“杨婆婆,这个孩子聪明机灵,只要好好教育,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杨翁笑眯眯地说:“是啊,我们原来也愁没钱给娃上学,先前来了个路过的好心人,他说等咱虎娃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会筹钱送虎娃去学堂。”

    看来世上还是好人多啊,听了这么暖人的消息,多少扫去了我心中的一些阴霾。

    “姑娘,你看着就是有文化的人,你有空闲的话能教一教我们虎娃吗?”杨婆婆恳切地说。

    我自然满口答应,但碍于时间有限,思来想去还是教一首唐诗最便捷。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王维的一首《山居秋暝》。虎娃聪敏好学,我才教了几遍,他就能摇头晃脑地背下来了。

    杨翁杨婆见了高兴得很,一定要打了猎留我吃晚饭。我推却再三,表示将来有机会再来看望他们。

    告别了二老和可爱的虎娃,我继续登顶。

    山顶云雾缭绕,如临仙境。千百年来政权更迭、物换星移,似乎唯有这南黛山,亘古不变。

    站在山崖边,下面是万丈深渊,耳旁风声呼啸,脚底瘙痒难耐,我不禁犯起嘀咕来。这里真的是时空穿越的关键所在吗?从这里跳下去,真的能带我回到21世纪吗?到底是跳还是不跳呢?

    不如就让老天来决定,我想。如果我睁开眼睛,面前有飞鸟经过,我就跳下山崖;如果没有,那我就不跳了。

    于是,我闭目念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