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艳阳高照。
王柏忠觉得是时候给孩子安排一位先生了。肃州城数得上号的唯有酒泉书院,嘉靖二十六年副使汤宽创建,也是肃州城最好的书院,他王柏忠的儿子,必须接受最好的教育。
虽然没法与甘州相比,毕竟那里是行政衙门汇聚的地方,孩子去那里求学,不是受制于人么?
王柏忠穿上武官官服,拉上不情愿的儿子带着管家丫鬟直奔酒泉书院。
书院地址在肃州城东北角,占地不大,四周颇为清净,在地广人稀的肃州教书育人称得上是件大善事。
酒泉书院出过很多学生,遵循孔孟之道没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多数泯灭在历史浪潮中,按王昭的理解,穷山恶水走出的穷书生,拿什么当官?之乎者也吗?
肃州的土壤根本孕育不出士族阶级,原因无他,太穷了,既没有江南的富裕也没有京直隶的文脉关系,能在仕途有发展才怪!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世人都知当官好,又有多少为了百姓呢?
站在酒泉书院门口,看着眼前破败的样子,王昭突然觉得不是滋味,这就是父亲口中育人子弟的书院?
走过斑驳的石板路,看着龟裂的墙面王昭无语…
王柏忠尴尬的捋捋胡须,做抬眼观天状,他是个武人,家中书籍虽众他却大字不识一个,反而是夫人徐氏出身书香世家,夫人说酒泉书院好,那定然是真的好,
如果不好,一定是眼花。
他命人检查束脩,遣人送进书院,带头的是王伯,今天的王伯也换了一套崭新管家服饰,看上去精神抖擞,不一会儿,书院里匆匆出来两位老者,看样子是教书先生无疑了。
“见过老爷。”两位老者上前作揖,王柏忠拱手还礼。
“这是我儿年方十岁已到了开蒙的年纪,希望先生担当我家西席。”
王柏忠没有废话,直接点明来意,虽然儿子表现的天赋惊人,他却没有半点傲气,反而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
“当无不可。”两位先生再次作揖,先前王伯已经说明来意,他们能出来见王柏忠已经是应了西席一职,王柏忠是代表主家走个过场,总之离不开礼不可废这句话。
“四时八节的供奉必不会少的,请近早履新。”王柏忠作揖完,叫儿子见过师长便领着一大家子管家丫鬟回去了。
望着消失在门口的众人,两位老者互视一眼。
“这就是王家的痴儿?”
“看来传言不可尽信。”
肃州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不是城里人少王家傻儿子的流言也不会满城风雨,王柏忠怎么说也是武将世家,世袭指挥使,深受皇恩,在肃州城人尽皆知,祖上的功绩还刻在生祠供人观瞻呢!
“非也…非也,寻常孩童五岁启蒙,王家小儿已达十岁,可见城中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昔年楚庄王不鸣则已,一
鸣惊人,我们还是且行且观之吧。”
“某家正有此意。”
说完二人相视一笑。
王昭回去的路上,随父亲在街边吃了碗驴肉黄面,慢悠悠迈着八字步往家赶,一行人没有座来时的马车,而是徒步行路。
王宅门外已经有率先回去的仆役告知家人,早早的徐氏就在大门等待。
“夫人何至如此。”王柏忠心疼的脱下自己的斗篷,盖在徐氏身上。
“咳咳…”徐氏摇头,“别给我…你穿着。”说着就一把扯住王昭的小手,满眼欢喜的拉他进屋。
王柏忠望着妻子欢悦的样子幽幽一叹,又忍不住摇头,怎么还嫉妒起自己儿子了呢?
王昭读书是件大事,请西席,募伴读。府邸有条不紊的运转起来,作为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