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mp;gt;

    “老了,该走了。”汤和道。</p>

    这话概括的很笼统。</p>

    李善长明显对之还有好奇,汤和随之道:“在江南的事情韩国公应该也曾听说过,陛下出发之前便已给了陈恪一道便宜行事的密旨,这密旨用作幌子,亦或者是需个老臣陪同,却不能把老臣放于副使,种种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实则呢,这乃陛下的不信任。”</p>

    汤和分析的头头是道,的确说出了事情的内涵。</p>

    老朱弄这道密旨,却没提前与他说明,着实是对他的不信任。</p>

    “既如此,我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彼此之间留个好的印象倒也挺好。”汤和道。</p>

    汤和虽与李善长抱怨许多,但终究是未能说出最真实的想法。</p>

    汤和已越发感觉老朱磨刀霍霍的刀锋了。</p>

    老朱是要为朱家王朝缔造一个空前盛世的。</p>

    很明显,他们这些老家伙已成为老朱的绊脚石了。</p>

    为了额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老朱又怎会对他们留情。</p>

    最是无情帝王家,已有多少血一般的教训。</p>

    汤和话音落下,不等李善长有所表示,随之道:“韩国公若是可以的话,也趁早回乡吧,一辈子轰轰烈烈,做的够多了,也该回去安享晚年了。”</p>

    作为昔日老友,汤和所能劝的只有这些了。</p>

    可李善长却老骥伏枥,并没有回乡的想法,道:“拼了一辈子才缔造了大明现在的基业,哪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p>

    李善长美其名曰不放心大明天下,实则还是在贪恋手中权势。</p>

    昔日,汤和虽掌兵,但向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传进他耳朵的事情,他左耳进右耳出,没传进他耳中的事情,他也不会去刻意打听。</p>

    而且,汤和与那些故旧什么的,向来联系都很少。</p>

    只有那些实在拒绝不了的故旧,寻过来帮忙,汤和也才帮扶一下。</p>

    汤和该说的都说了,也不再多劝。</p>

    李善长不肯走,执意要留下,陈恪也总不能去做人家的主。</p>

    汤和请辞,倒也完全在陈恪的意料当中。</p>

    汤和能成为老朱手下勋臣贵戚唯一能善终的,那肯定是有几分滑头的本事的。</p>

    汤和离开,朱标亲自送回乡中。</p>

    而在城门口,陈恪大大方方的做了送别。</p>

    反正他们私下中也没什么特别的交易,既然出于人情世故非要送,那就送到明面上,没必要行那套鬼鬼祟祟的事情。</p>

    送别结束,朱标亲自送汤和回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