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刚蒙蒙亮,君槿澜就被一口谕传进了宫。

    今上要他上朝。

    今天上朝的人数比往常要少,瞅过去也就二十人左右。

    李清允那厮没来,皇子也只来了太子一人,王相据说伤寒严重请了病假,户部尚书被三皇子磨得本是装头疼后来变成了真头疼同样请了病假,史部尚书据说是被不孝子给气着了已经卧床不起。

    君槿澜坐那百无聊赖的听着一群人瞎扯,实在是有些不明白每天上朝的意义在哪?

    奏折干嘛用的?

    一部部的主事人又都是干什么吃的?

    国遇大事也一向是皇上与重臣私下相商而不是靠着上朝来解决。

    反而每天的朝堂上大部分扯的都是些有的没有,都是他私感觉没什么意义的闲事。

    比如现在史部侍郎文成涞文大人提出的请皇上选秀这事儿。

    今上与禺国前面的几十任君王相比,后宫的确不算充盈。

    按照祖制:帝王后宫是皇后一人,一品皇贵妃一人,从一品贵妃二人,二品淑良德贤四妃,从二品妃九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位三品嫔,从三品婕妤九人,四品美人九人,从四品才人九人,五品宝林二十七人,从五品选侍二十七人,无品彩女不记【还未侍寝】。

    而今上的后宫:皇后,皇贵妃,贵妃两位只其一,淑良德贤缺了良与贤,妃只有三位,九嫔只有昭容与充仪两位,婕妤只有三人,美人两位,才人四位,宝林两人,选侍六人,彩女十一人。

    有品的妃嫔位空缺一大堆,这于一任帝王来说,说他是洁身自好都可以了。

    当然,后宫妃位有了空缺,自然家中有女的官员就会像是狗见了那啥般双目灼灼的盯着,这是自古不变能快速升官发财最简易的一条路。

    只是这理大家都懂,可聪明的不会将自己的意图显现得随便一个人都能看得出来。

    而眼前这位文大人,明显就不是个聪明的。

    君槿澜坐那托腮想了下,有些明白了文大人在急什么。

    文家在京中也算是世族,文家没有从武者,皆是文人,书香门第。

    只是京中书香门第可不少,文家又一直没个大文豪出来,所以一直都是不高不低比较尴尬。

    文家真正起来,是在文成涞的父辈,文大人的大伯/文洪斌。

    文洪斌十三岁考中秀才,十六中举,仅是十九还未弱冠之年就高中状元,深得皇帝的赏识,入朝便是太子少师。

    太子少师虽没实权,可它代表是荣耀,是读书人的至高境界,太子的老师呢。

    之后先帝登基,很是信重文洪斌这位少师,许多国之大事都会与他相商,更是频频采纳他的意见。

    文家一时在京中风头无两。

    只是文洪斌命不是太好,福没享个几年,在先帝登基不到几年后,因救驾而去逝,享年仅只三十有二。

    不过先帝是个念旧情的人,文洪斌人虽不在了,但他没忘了文洪斌的救命之恩,更没忘他们间的师生情,一直都对文家是颇多照顾。

    文成涞就是受益最丰的一位,他是文家他这一辈最早参加科举的一员,才学上虽不如他的大伯是状元之才,不过也不错,排名也在前二十。

    禺国的科举在封官上早已有了不成文的规定,除非特殊被帝王软定,否则全是外放,按着排名决定外放之地的富与贫,安与乱。

    文成涞那年,三甲都没获得留京的机会,只文成涞一人被帝王钦定留京,还给了个令人眼红的职位——都漕运使司判官。

    那可是个大肥缺,像王相想将自己人送进漕运衙门都送不进去呢。

    只是文家人在文洪斌后都不怎么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