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11)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十三章

    徐大姐房间里,小陆坐在沙发椅上,心不在焉地翻一册《读者》:“大姐,是不是累了啊?”

    徐大姐放松地平躺在床,双手叠于胸,闭目养神:“是啊,毕竟老了,精力不如你们充沛了,养养神。”

    “也不知道那屋的事进行得顺利不顺利。”

    “顺利,咱们下一步就按顺利去做;不顺利,再商议不顺利的决定。随他去。”

    “您倒是挺沉得住气。”

    “沉不住气又待怎样?我们一无权,二无职,三无尚方宝剑,万不可想象自己神通广大。凡事,能为,则为;不能为,建议别人为。别人也不为,我们就警告不为的严重后果。我们的作用,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别人是谁?”

    “当然是有职有权的人。”

    “没想到大姐也说这么消极的话。”

    徐大姐终于睁开眼,坐了起来,双手揽膝,庄重地说:“不是消极,是明白。否则,给他们职给他们权干什么?我们既指出问题又解决问题,他们不就无事可做了吗?”

    小陆点头,又问:“您看过《列宁在十月》吗?”

    “我当年是留苏的,这是应该我问你的话。”

    小陆笑了一下,说:“过了半点钟了。”

    徐大姐看一眼手表,认真地说:“你应该说,又过了半点钟了。”

    小陆起身,走到阳台上,踱来踱去,不断轻轻用卷成一卷的《读者》拍手。

    “小陆。”徐大姐小声叫,朝沙发椅翘翘下巴,“坐那儿。”

    小陆坐回到沙发椅上,徐大姐兴师问罪道:“我想养养神嘛,你偏跟我说话,搞得我躺不住了,你该当何罪?”

    小陆又笑了:“现在可是你主动跟我说话。”

    “你看的什么杂志?”

    “《读者》。”

    “我也喜欢看《读者》。有次我们一些全国政协委员视察甘肃,还到读者杂志社去过。一个西部省份,十几名热心的编者,编出了一本发行一千多万册的杂志,是个奇迹。”

    “我们搞社会学的,喜欢经常看看文化人士对社会的感受和议论,包括他们的语言表述方式,对我们有启发。”

    徐大姐移了移枕头,又靠着枕头舒服地卧下了,接着问:“你正好说到语言了,那我问你,你读省里发来的电传时,为什么那么不高兴啊?又为什么那么不愿听人家庄主席说出‘羽毛’两个字啊?”

    “我当然不高兴了,当然不愿听了。我们不是钦差大臣,这我同意。可如果说我们也不是微服私访,那我就想不明白了。调研不就是访吗?再比喻我们是‘羽毛’,那我更找不到感觉了。连感觉都找不到了,那还谈什么参政议政呢?比如那屋进行的事,要是我们有特权,还用和郑秀娥的丈夫谈这么长时间吗?那不叫他怎么,他就得怎么呀?比如那个什么‘矿物研究所’的真相,要是我们有特权,让张警官把警灯往咱们的车顶上一放,直接开去,我就不信明摆着的问题,不能查得对方一身冷汗。”

    “说完了?”

    “你不问,我不说,好歹我也是位省政协委员。该懂事儿,我懂事儿。情绪归情绪。”

    “小陆,你当政协委员多久了?”

    “反正比李一泓当的时间长。”

    “长几年?”

    “长三个月。”

    徐大姐笑了:“那也还是新委员,参加过新委员学习班了吗?”

    “本来下一期轮到我,临时又通知我,让我参加咱们这个调研组。”

    “既然你说完了,那我也说说啊。吴主席叮嘱我们连微服私访的想法都不要有,我觉得是语重心长的。在古代,微服是相对官服而言的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