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贡院,至公堂。

    乡试结束后,考生们得到了解放,但考官们的忙碌才刚刚开始。

    在监临官的监视下,试卷先被送到至公堂东侧的收卷所,在里面整理码放,清点数目,并进行初步的剔选。

    但凡破损、污渍的试卷都会拿出来送回至公堂,由监临官审核之后,蓝笔誊录。

    其余合格试卷则盖上印记,转送左侧的弥封所,在那里糊名弥封,在录取榜单公布之前,任何人都不得私自拆看。

    这一项完成之后,试卷转交给规模最大的誊录所,由其中上百位善书文吏,把考生的试卷用朱笔誊写出来,如果考生的卷子出现错别字,这些书吏必须照写,并在页顶标注出来。

    誊录完毕,还要交给隔壁的对读所,由负责对读的书吏检查誊录的‘朱卷’与考生亲笔的‘墨卷’是否一致,以及标注是否正确。

    检查无误后,试卷送至紧挨着至公堂的掌卷所,由其中的书吏将朱卷与墨卷统一编号,然后送回至公堂。

    魏国公府有把握让徐文爵中举上榜,便是花重金买通了这几个环节的关键人物,当然,如果是大明开国百年内,魏国公府即便权势再大,即便花再多的钱,也没人敢接这活。

    监临官留下墨卷封存,再根据同考官的人数,将朱卷分为相应的捆,本次乡试是十位同考官,便分为十捆,并在上面写上‘第一束’、‘第二束’,直到‘第十束’,盖上印记之后,亲自送入内帘之中。

    监临官从外帘门出来,径直往北走,在一道飞虹桥前停住,对面的内帘早得到通知,正副主考与内监临来到桥的另一端,双方并不上桥,只是由一队士兵将试卷送过去,由对面的士兵接过来。

    双方互施一礼,便各自回去了,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当然,这不是双方没有礼貌,而是为了防止承担不同任务的考务人员勾结舞弊,前后帘之间是严禁相互接触的。

    负责阅卷的后帘院,更是绝对独立于整个贡院,除了接卷,不准任何人进出。

    后帘院的中心建筑是衡鉴堂,与至公堂、明远楼、龙门等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乃是正副主考以及同考官分房阅卷的场所。

    当试卷送入内帘之后,正主考程膺便对副主考以及十位同考官说道:“诸位,今天我们阅卷,不可忘了当年的辛苦,更不可忘了朝廷的期望,我们千万要看清楚,要是有什么差池,不说本官,礼部这一关也过不了。”

    副主考和同考官们齐齐称是,随后,十位同考官上前抽签,抽到几就把那一捆卷子拿走,然后回到自己阅卷的小房间。

    同考官们都是进士出身,三十来岁,年富力强,眼神特别好,他们必须先认真的给每篇文章加注标点,同时看文章是否通顺,如果读起来磕磕绊绊,毫无韵律可言,直接搁到一边,判其死缓。

    只有文笔通顺,且错别字不超过三个的卷子,才有资格被同考官看第二遍。

    在这一遍中,同考官们会初步判别考生答案的优劣,并给每份卷子写上简要评语,陈述是否往上推荐答卷的理由,无论取与不取,他们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同考官们将自认为够资格向上推荐的卷子,写上‘荐’字交给旁边的书吏,由其转呈给副主考,如果有特别出色的,还会‘高荐’,也就是强烈推荐。

    事实上,试卷的去取权衡,主要还是在于正副主考,换句话说,录取与否,都是正副主考说了算。

    如果同考官推荐上来的试卷,得到了副主考的认可,那么他便会在卷子上,用黑笔写上‘荐’或者‘高荐’,然后呈送给正主考。

    如果正主考也认可,便会在卷子上写下‘录取’二字,同时也要写明录取理由,以便送往礼部磨勘。

    对于被副主考否决的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