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堆废话的好处是,王爷似乎忘了王伦来这里的目的。而开封府的诸人,见王伦似乎与他们谈得投机,当然不会多事,这里还有孙佛儿在么。

    见王伦胸无“大志”,立身倒还谨慎,晋康郡王便勉励了几句。对于他不愿仕途,未免有些惋惜,但也就仅此而已。

    倒是对王伦表示赞扬的那位文官有了别样的念头:“王兄弟,老朽海州知州张叔夜。你既有如此胸襟,何不继续攻读以备三年之后的大考?只一次落榜便放弃,实在可惜。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果他日能为国效力,也是你的造化。”

    他又徐徐接了一句:“如果你暂时经济拮据,老朽身边倒有些,或是给你盘缠回乡,或是干脆到海州来做些营生,顺便讨教些时文,你看可好?”

    张叔夜此时已有五十出头,在王爷面前自称老朽也不为出格。他见王伦一身极为狼狈,以为他是穷困潦倒所致,见他谈吐不凡,又是仪表堂堂,因此动了怜才之心。

    虽然两天两夜不洗澡不换衣服再加上牢中伙食分量不够,再英俊的小生也缺少了神采,白衣秀士眼看就将成了黑衣乞丐,但不影响他的面感。

    对一介布衣能够称兄道弟,也是豪爽本色。萍水相逢,能得到他人的关照,王伦还是瞬间对他有了好感。来大宋朝三天了,不好的事情碰到过,好人如杜迁、孙定也碰到过,让他对这个朝代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

    对别人他可能不熟悉,但是张叔夜这个名字就太响亮了。

    和《水浒传》里面努力张罗招安诸好汉不同,历史上的张叔夜可是宋朝廷剿灭宋江起事的最大功臣。想想梁山所在的位置,想想他现在的海州知州的职务,嗯,大差不离了。

    海州,就是今天江苏省的连云港,离梁山不远。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在靖康之变中面对金兵坚定抵抗的决心,以及在陪伴钦宗北上的路上自缢而死的壮烈。死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是不低的“忠文”。

    但是小说中的王伦和他没有交集,现实中的王伦也是第一次见过他。萍水相逢,贸然接受不太好?再说自已还没有山穷水尽的地步呢!

    “原来您就是张知州,小人失敬!”王伦对为国尽忠的历史人物还是很尊敬的,只能说后世的爱国教育做得很成功,他不自觉地就用上了敬语。

    “嵇仲还是爱才!”这是晋康郡王的一句热评,很亲切,看来这个张叔夜在他眼中地位也不低。

    “臣是为国招士!”张叔夜很认真地回答。

    初来乍到,王伦可不会就这样屈居人下,也已经决定了不走科举这条路,所以对于张叔夜的好意只能心领了:“王伦谢大人抬受!不过王伦心意已定,却只能辜负大人的好意了!”

    张叔夜摇摇头。王伦一看就知道是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子,也许在他眼里,开封府花花离离都是天。只怕等他想明白后,斗志也泯灭了、人生也蹉跎了,这种事很多。

    交浅言深,不是相处之道,但愿他能早日醒悟。

    “也罢,希望你能不改初心,早日为国出力。”他勉励说。

    话说到这个地步了,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王伦可不会自认为能有资格与这几位谈国论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来就位卑言轻,何必赘言?

    于是孙定诸人和王伦拜辞王爷,便在管家的带领下,沿原路返回了。

    “王兄弟,你一个书生,做得什么生意?回去好好读你的书,三年之后再来过,侥幸中试,不强似你风里来雨里去?有道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道生意是这么好做么!”在路上,孙定很认真地劝说王伦。王府将别,两人就将天隔一方再无交集,算是临别赠言,其言也善。

    看样子,王伦不过十八九岁年纪,白面书生一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