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晚上的津城小白楼,也是一片繁华,灯红酒绿,人流不断。是外国人和富人的乐园。

    小白楼原先是美国的租界,大街上,有一座中国楼台式的二层白色楼房。

    这座中国式的白色小楼,在附近地区很闻名,当时在清朝后期,这个新形成的街区,没有命名,人们以白色小楼为特征,称为小白楼。

    一九零二年,这里并入英租界,但是英租界当局,也并未真正管理起来,这里就成了美国人,英国人和中国人,都不管的“三不管”地区。

    英国的先农房地产公司,开始在小白楼建房,盖了有不少二,三层的楼房,修了柏油路,形成了先农里巷。

    他们又买下了徐州道的十几座美国人,留存的小洋楼。在先农里南面的大沽路,又拆了一片平房,建成钢筋水泥的大型商用门脸房,和三四层楼房。

    这就形成了小白楼的中心地区,中外商人又建了不少住宅,从建筑上分为,小二,三层平排式楼房的华人区,有西洋式豪华洋楼的外国人区,和中外古式,洋式楼群的华洋区。

    一些面向马路的房屋,翻盖成欧洲风格的新款式商店。一时整个地区繁华起来,加之小白楼东靠海河,有许多洋行,和招商局的航运码头,又紧邻金融,贸易中心的金融一条街。

    因而,形成了富人的消闲地。

    这里饭店,酒吧,影院,舞厅林立,明娼暗妓,赌博吸毒,一应俱全。

    小白楼的饭馆也挺有名气,鸿福楼饭庄,有纯津味的八大碗,五碗四盘。

    还有白楼饭馆,夏太太饭店等,一些俄国风味的西餐馆。

    金曼玉一家人,住在小白楼华人区,可这里也有些俄国居民,有俄国人开办的食品店,图书店,西餐馆,卖俄国货的商店。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这些白俄人因国内战乱,从海参崴,旅顺入关,逃到津城的。

    这些白俄人聚居在小白楼,把东欧人的生活风俗,餐饮风味和科学技术带到华人区,影响着这一带中国人。

    金曼玉就是其中的一个,从小就爱吃香肠,面包,学会说俄语。在她上了通讯学校后,就到一个

    俄文书店看书。

    她竟找到了俄国版的,有关无线电,和有关电台,电报密码的书藉。

    原来,这个书店的俄国人老板,就是无线电的爱好者,担任过电工技术工程师,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这两个一老一少的无线电爱好者,成了好朋友。

    所以,金曼玉成了通讯学校的高材生,每次学期考试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名。毕业后,被优先分配到天津电讯局,成了业务骨干。

    现在,每到休息日和业余时间,她都去那个俄国老人,开的书店看书,买书。

    她和老人谈俄国科学家,无线电的发明者波波夫,谈无线电技术,谈电报电台原理,电报密码编译。

    她在家里,也依然爱看这些专业书,还弄些无线电材料搞实验,从不会到街上,闲逛游玩。

    可金太太和她出己出嫁的姐妹,都说金曼玉是个书呆子。她超出当时有封建思想老人,对女孩子无才就是德的旧印象。

    近五十岁的金太太,很不放心这个老闺女,看她太痴迷那些洋玩意,怕以后,嫁出去没法和丈夫,和婆婆家人生活。

    也怕她,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不懂什么居家世故,吃人家的亏。

    胡明一在晚上,提着贵重的礼品,第一次正式来到了,金曼玉的家里。金太太满笑容把迎进了屋。

    刚才,她借着金曼玉,到楼里浴室去洗澡,叙说了她女儿的身事,也忧虑了女儿,这些异样的生活。

    她然外之意,就是托嘱胡明一,好好照顾,守护关心这个痴迷洋技术,书呆子般的女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