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如今我大汉对于人才的选拔自有一番章程,便是察举制和征辟制两种。”
吏部尚书史高在未央宫宣室殿内沉声说着,一旁,天子刘洵正在聚精会神的听着,期间眉头紧锁,不知道联想到了什么。
“察举制确立于孝武皇帝元光元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前秦时期的世官制,它的主要是由地方县令或是郡守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天家也许都知道,早在夏、商、西周三代之时,便开始实行世卿世禄制,开始从士大夫家族中征辟人才。而后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各国开始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之人。”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各国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前秦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天子刘洵虽然也对大汉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些耳闻,但是到了今日才算是真正的全面了解,一面听着吏部尚书史高的讲解,一面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以备借鉴。
“再往后,便是我大汉立国,为了治理天下各郡国的需要,朝廷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便是刚才臣提到的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当年高祖首下求贤诏,要求各地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之后,孝惠皇帝、吕后相继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制自此开始有了科目。”
“我大汉的察举制严格地说是从孝文皇帝时期开始的,当年孝文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到了孝武皇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朝廷相继推出各种法度予以规范。其后,察举制的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朝廷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贫苦之才有进入庙堂的可能。”
“察举制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统一由历代大汉天子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制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听到这里,天子刘洵的心中顿时踏实了不少,毕竟此时的察举制说白了,就是一种“分科考试”,虽然具体的制度情况与后世的科举制有所区别,但是其本质还是一样的,二者并不是天壤之别。
“也就是说,将来朕推行科举制的时候,阻力也许会相对小一些,至少朝中大臣对于制度上面的情况,不会有太多的反对声音!”
就在天子刘洵心中暗暗盘算的时候,吏部尚书史高则是继续说道:“臣还记得,当年孝文皇帝要求举贤良方正,孝武皇帝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贤良方正和举孝廉两科,便是从此时被列为常态的!”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