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感到振奋,对项目的前景我本人谨慎乐观。”
“这个探测器项目利用有限的资金,做出了亮眼的成果,为物理和天文学科的交叉研究摸索出了一条新路。”探测器专家郑教授说:“非常好的创意。另外,如果国产芯片真的能替代国外的产品,那就太好了。”
关山的报告得到了几位评审的一致肯定,方文昌心里也很激动。做不成女婿,眼见着一匹千里马能得到机会,方文昌也很欣慰。
听到评审组长方文昌的声音,杨光明的心“咯噔”了一下。虽然陈一墨的那篇文章最终抢在盛铭之前发在了CPC上,没有影响燕京粒子加速器的科研产出。但杨光明最后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风声,也猜出来CPC的主编王海峰为什么会在上一次的杰青评审中那样不留情面。这一次撞到了正主,方文昌如果借题发挥,自己该怎么办?
杨光明心神不宁、强作镇定,捱过了答辩,好在与会专家也没有太难为他。理论所的杜教授问了他几个物理问题,他有所准备,勉强过关,杜教授再追问了两个有深度的物理问题,杨光明就有点懵。杜教授见他窘迫,便没再难为他,所以也没出什么大篓子。
十位候选人的答辩结束之后,评审专家组闭门讨论。评审小组要从十位上会的候选人里面评选出七位,这意味着有三位上会的候选人将要被淘汰。
评审专家组成员根据每个答辩人的学术成果和答辩表现,先各自评分,然后根据进行讨论。
这一次的杰青评选竞争异常激烈,有好几个异常优秀的候选人。其中燕大的候选人楚楠和国家理工大学的关山最为出色,金陵大学的乔宇也极其优秀。
评委们首先淘汰了两个明显最弱的两个候选人。至于杨光明,几位专家的意见没法统一。评委们一致同意,和其他几个极为杰出的候选人相比,杨光明的工作质量一般。他的团队参与了很多热点工作,所以文章很多,很多文章发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引用率很高;但是没有特别亮点,也没有解决什么重大的科学问题,而且他的物理功底明显弱于其他几个候选人。
杜教授犹豫着说:“他的物理基础的确不太行,如果是做理论的,那他肯定不合格。但是做实验的,是不是可以放宽一点对物理的要求?”
评委汪教授说:“他今年四十五了,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我们不让他过,他会抱憾终身啊!他也参选好几次了,总是评不上,有点可惜。”
评委李教授说:“做实验的,对物理的要求的确比做理论的要低一些,但是我们总得要有个标准和尺度。何况今天的几个年轻候选人,像关山和乔宇都是做实验的,但他们的物理功底都非常强。另外兰大做实验的那个黎浩然,物理也很不错。如果杨光明上的话,那么我们就得要牺牲吉林大学的张雨阳,我看张雨阳的整体水平比杨光明还要高一些。”
汪教授说:“张雨阳的确比杨光明好一些,但也没有高太多。何况张雨阳才四十一,还有好几次机会。”
郑教授说:“评审还是要看候选人的工作质量,年龄只能作为参考因素。他几次参选没有中,还是因为他的工作质量不够出色。”
几个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眼见着四个评审在杨光明的问题上搭不成一致意见,大家纷纷把脸转向了方文昌。方文昌沉吟了半天,斟酌着说:“国家对杰青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我们要给国家找一些有潜力,能做出优秀成果的年轻人,主要考察候选人独立工作取得的原创性工作成果。
杨光明的文章数量的确不少,但是原创性相对弱一些,很多文章看着像是追国际物理界热点问题的跟风文章。所以每个课题后面的实际物理意义,他了解得并不是特别透彻。这就导致了杜老师问他物理问题的时候,如果问得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