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两场秋雨后,天气转凉。国庆节长假,朱樱没有回燕京,她留在庐城陪外婆。
外婆住在省军区大院,独门独院一座小楼。刚搬进来的时候,外公沿着围墙种了十几棵香樟苗,如今已颇为粗壮,长青的樟树环绕着小院,经年香气不息。院子东南角种了几畦蔬菜,秋菠菜刚冒出绿油油的小芽,韭菜只剩些白白的菜根。后窗附近,几株硕大的栀子花过了花期,枝叶依然葱翠。西边的月季开得正艳,一片姹紫嫣红。
老屋带着点俄式建筑的俭朴粗重,随着岁月流逝、风雨侵蚀,鸽子灰的水泥墙面已经陈旧斑驳,阴面的外墙爬满了苔藓。
门廊西边是原先的警卫室,如今摆满了养花种菜的工具肥料和一些杂七杂八的家什。大门口钉着“光荣人家”和“光荣烈属”的金属牌。年代久远,金属牌的边缘已经腐蚀生锈,但被擦得干干净净。
屋内地面是绿白相间的磨石子图案,这是一种上世纪的建筑装饰方法,如今已经不太多见。客厅正面挂着一副劲竹幽兰的国画,两边是一副行草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面墙上,并排挂着外公朱高远和舅舅朱爱华的大幅军装照片。
除了角落的一架立式钢琴,屋里的家具都比朱樱的年纪还大。硬木八仙桌、旧藤椅、铺着半旧军绿海绵垫的木制扶手沙发,这些老式家具,在现代人家里已经不多见了。
房子挑高很高,气流通畅,夏天很凉爽,冬天就显得空旷阴冷。一楼是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警卫室和外婆的房间。二楼有四个房间、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大露台。朱樱住着二楼南侧带个小阳台的一间大卧室,保姆陈小梅住了一间,余下的是书房和客房。
在庐城这种三线城市,这栋房子算得上那个年代最高级的住宅。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老屋对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但朱樱却非常喜欢这里。童年时代,她在庐城上过三年小学。以后,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回来,陪外公外婆住一段时间。即便是高三那一年的寒假,她还一个人坐着火车,来住了一个礼拜。
早些年房改的时候,这座老屋卖给了朱家,但只有房产证,没有土地证。后来,单位又在家属区和办公区中间盖了一道围墙,在家属区朝外的一面开了个侧门。大院外边原是一片农田,如今也已经被开发成崭新的摩登购物中心和高层商品房,衬托着隔了一条马路的大院老旧不堪。
外公朱高远生在大别山区一个农村家庭,十来岁时,他的父母哥姐都在饥荒中去世了。他给地主家放牛,挨饿受冻,打骂不断,吃尽了苦头。十五岁那年,他追着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参了军。
外婆原名李慕筠,原本是苏北一个大户人家的五小姐。十五岁上,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她在淮海战役前夕逃了家,参加了解放军。因为读过中学,是个文化人,她当了一名护士。
抗美援朝战场上,当上了营长的放牛娃朱高远负了伤,被送到野战医院,对已经改名李军的五小姐一见钟情,两个人就这样过了一辈子。朝鲜战场上缺乏药物,李军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里没日没夜地照顾病人,受了寒,得了妇科病,没有好好治疗,留下了后遗症。结婚之后,两个人子嗣困难,长子朱爱华出生在五六年。七年之后,才又生了女儿朱若梅。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二十三岁的朱爱华连长牺牲在越南,消息传来,两口子一夜白头。
朱高远是孤儿,李军也没什么亲人。李军的父亲和大哥五一年被处决,三哥二十岁就得了梅毒,病死了。二哥随着老蒋去了台湾,母亲也病死了。唯一留在苏北的四姐李慕竹七九年才和李军联系上,没多久她也去世了,从此以后,两家人来往不多。八八年开放台湾老兵探亲,李军才再次见到了二哥李慕铭一家,哥哥嫂子和四个侄子侄女。
八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