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对妈妈的感情比较复杂(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其实所有母子关系都挺复杂),复杂在哪儿呢?那就是既因其得爱,又因其得伤。
我跟妈妈的关系,如果用非常深情的语言,可以这样写:受尽苦难的妈妈,非常爱我们姐弟四个,为我们这四个孩子,她可以牺牲一切,把我们看得比她的生命都重要,妈妈就像那蜡烛,燃烧了自己,点亮了我们。
这也是一种真实,换个角度看,还有另一种真实:一个女人,因从丈夫那里得不到情感的满足,转而将全部的精神,寄托在四个孩子身上,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爱,也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控制。让孩子一生都活在“让妈妈过得更好”的阴影之中,而不是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好。
这第二种是心理学病因式的表述,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过于冷酷,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孝道文化,但从家族传承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妈培养的孩子,孩子的能量不是花在让自己活得更好上,而是将能量消耗在如何让妈妈活得更好上,那么,这个妈妈的爱便是一种不健康的爱。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不爱我的妈妈,相反非常非常爱。
在路边看到比较可怜的老年妇人,我会想,我妈妈曾经也为我吃过这样的苦,我自己吃好吃的食物时,我会想,我妈妈可从来没有吃过这种食物。
凡事相生相克,有正必有反,爱也是。
我小时候写作文,曾这样写过我妈妈:我很爱我妈妈,但又不愿靠近我妈妈,她头上就好像有一朵乌云,云下大雨倾盆,谁靠近她,就不可避免地被淋透全身,心情压抑。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为我曾经写过这样“大逆不道”而深深自责。
学过心理学之后,我反而为那时的我高兴,高兴于那时我孩子的本能感觉是如此敏锐,凭感觉便深深地觉察到了我们母子关系的本质,又对自己如此真诚,有一说一,不想成年之后,受制于各种道德,对自己的感受反而不真诚了。
不说这个了,这些过于复杂,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恐怕深不以为然。
我推开门,看到堂屋的白炽灯管亮着,就在我推开门的时候,妈妈的声音从卧室传来,可是小东子回来啦?
我回答说,妈妈,是,是我回来啦。
紧接着,便看到妈妈走出来。
白炽灯管幽白的灯光下,是一个陀背的小老太太。
她留着革命年代的齐耳短发,身上是深蓝色的棉衣棉裤,相比于我春节离家时妈妈的印象,此刻的妈妈白发更多了,似乎又更老了些。
我的眼角便是一酸,妈妈这一生,真的吃了太多的苦,而得到的回报又太少。
妈妈指了指旁边的脸盆架子,让我先洗把脸——脸盆里的水是热的,不一会儿便从东边的厨房里端出一碗香喷喷的鸡汤手工米面条。
我接过来便狼吞此咽地吃起来,我是真的饿了,先前急着赶路还不觉得,闻到了这香味,那饿劲儿一股子涌上来,风卷残云,一会儿就扫荡一空了。
我跟妈妈闲聊了一会,主要是聊下村里我熟识的人的发展近况。又谈了下我接下来的计划。
之前在电话里我便跟妈妈说,这次我们无为县城有项目,我是过来跟开发商开会的,顺便就回家来,公司事情不太紧,我就想着出去找以前的同学朋友玩玩。
我还特意谈到了我要去看看毛小林,毛小林是我的初中同学,还做过一年同桌,但那时我们的关系一般般,后来他初中未读完就缀学了,便没再联系。后来我妈妈在龙岩拾荒,恰巧缀学的毛小林便是跟着他爸爸也在龙岩拾荒,那时毛小林帮过我妈妈很多忙。
妈妈心里一直感激他,经常感叹他,好好的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