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二因缘而得道证悟,你既是如此,便不好一昧清修,须得常常下山入世,走上一遭。”

    说着便递来了叶老爷的书信,命光济下山救苦去了。

    也是在此过程中,见了那杨三少爷“求不得”之苦,光济心中才有所触动,对于现世三因第二因“念念不忘,妄求追取”一境有了些许感悟。

    这也是知行合一,以行践知的功夫,为叶九娘所赠心学典籍中所述。

    于是一边赶路,一边修行,光济的速度不免慢了下来。

    如此行了五六日后,光济登上一座山岭,便见山下有一方广大平湖出现在眼前,轮廓呈近椭圆形,清平如鉴。

    湖中有三岛,其上古木葱郁。又有数道长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域。

    周围群山环抱,层叠起伏,逐渐抬升,正如莲花绽放。

    这便是西湖了。而湖畔往东,则是临安城,前朝都城,而今的陪都所在。

    光济并未下山游湖,也不曾入城一观,径直向西而行,到了西湖西北面,灵隐寺所在。

    此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隐于山麓之中。

    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确实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人间净土。

    光济依寺前山路而行,掌中托着青铜古灯,一路迤逦而上,刚到了山门之外,便听得一阵吵嚷。

    他抬眼望去,正见今日轮值守山和尚志清,和一人在那里纠缠,推推搡搡。

    于是心下生疑,上前问道:“志清,这是怎么回事?”

    志清闻言转头,见是外出游历的师叔回来了,于是手上用劲,甩开了那人,上来问好道:

    “阿弥陀佛,原来是光济师叔回山了。”

    光济点点头,出言道:“你为何和这位檀主在此纠缠?”

    志清回首看去,见那人也不上前纠缠,只是好整以暇地站在那里,虽然衣物多有脏污,但依旧能看出用料不凡,气质翩翩,于是苦恼道:

    “敢教师叔知晓,此人是台州府天台县人,心慕佛法,意图在我寺出家。”

    “既是如此,你又为何拦着他?”

    光济来了兴趣,他观此人五官清秀,品貌清奇,眉心中一点白毫绽放微微金光,明显也是与佛有缘之人。

    既是如此,为何志清还要阻拦他?

    志清拉着光济向旁近走了几步,低声道:

    “师叔有所不知,此人来历不凡,其父官至京营节度使,算得上是位高权重。只是他自父母双亡之后,看破红尘,立志出家。自天台县一路行至杭城,在此已是盘桓数日了。”

    见光济还要问,志清又道:“其人父母虽去,但舅父一家也有些地位。自外甥不告而别后,在临近庵观寺院中都贴出白帖,悬赏此人下落。我见其尘缘未断,故而不敢放他入内。”

    光济闻言心中一动,道:“你可知此人姓名?”

    “据说这人是天台山国清寺性空长老的记名徒弟,唤作李修缘。”

    光济面上露出微笑:“原来如此。你见其尘缘未断,我倒觉得他是诚心求佛,只是手段有失偏颇罢了。不如这样,由我带他入寺前去拜见方丈,请他老人家定夺。”

    志清知道光济是寺中住持元空长老的弟子,在寺中地位不低,于是也无异议,引了那李修缘过来,对其道:

    “好教你知晓,这是寺中光济禅师。如今外出归来,见你心诚,特意携你入寺拜见方丈,还不快快谢过!”

    这李修缘行了过来,却是一身傲骨难掩,嗤笑道:

    “我以为灵隐寺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必是清净宝刹,不惹俗世尘埃。谁知区区一守山弟子也懂得如何前倨后恭,实在令人不齿。这灵隐寺,不入也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