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否则,按后世大学敞开供应后,上亿的文凭获得者,怎么着也该有百十来个诺贝尔奖的什么的吧?实际呢?    所以张汉卿需要的是一个简而精的高等教育,也就是俗称的“精英教育”。多留点钱给这个国家的子民吧,全家省吃俭用让子女考上一所不知所谓的大学,花光积蓄后,找不到工作。    大学难考,总要给有志的学生一个出路啊,有!发展职业教育。    后世这块做得最好的是台湾。他们构建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衔接和与沟通的人才教育“立交桥”,它的职教包括了中等职教、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多层次。    义务教育之后未选择普通教育的学生,可以选择升入职高,然后升入四年制应用型技术学院(授学士学位)或科技大学(授硕士、博士学位)。每个阶段,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选择就业,但不妨碍有机会的时候再度进修。    现在符合中国的国情,将来在很长时间内也是。现阶段中国需要科技界的精英,更需要无数个有一定技能、可以在实地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行家里手,职业教育是重大方向。    无论怎么做,教育的目的在目前还是学以致用。有一定技能,如果再有正确的作业与观念指引,会少走很多弯路。这样,起初在兵工厂里执行的抽样及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也由此浮上民间层面。    一个戴明循环,让日本从废墟中爬起来,“日本造”成为品质高端的代名词。中国不能老在世界后面学,有张汉卿,她应该至少有机会走到世界的前头。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张汉卿一手成立了“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率先将后世流行的ISO9000品质管理体系导入中国,并将抽样制度称为第一号国标(GB0001),为中国工业体系的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迈了一个好头。    在大规模企业立足之初,“品质至上”的观念就牢牢地在各行各业扎下根,要让“中国造”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而要给世界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形象。从现在开始就这样做,它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工业管理需要科学精神及现代技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有限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经营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把技术与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各个工科院校,工业工程(IE)成为必学科目之一。    北方交通大学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这种理念设置为一门新的专业,后来还为此设置了国内第一个工业工程研究院。    一大批接受过普及教育的毕业生放弃亲传口授的传统,接过前辈们的工具,用新的理念使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了工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    相比同期其它的帝国主义强国,中国工业界对于品质的追求从工业化开始就注定了出手不凡,“中国造”从此不是劣质价廉专搞倾销的代名词,而是卓越品质的保证。    张汉卿的这种努力开出了丰硕的成果,在工业化刚刚兴起的阶段,中国就站在了高端。规模化、流水线和密集型的企业生产使中国的物质生产极速扩大,也为人口的增长和就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随着中国迈向工业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各种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起。但是长期在封建社会打转,洋务运动没搞多久,而且多偏重于工科,对于资本经济的那一套,能有多少人能够领悟?如何把中国人惯有的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提前一步迈进现代科学管理的正轨上来,在各大学引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尤为必要。    后世美国为什么工业持续发达?那是他们重视管理的研究的结果。行为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学科都是因此而诞生并不断长出新的枝芽。    美国最富争议但对现代管理科学有开创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