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大学有一位博士,他在博二开始一个项目,博三的时候取得了突破,写好文章后投了《自然》。 因为要等手上《自然》文章的发表,最终延毕了一年。 而基础科学,如果真的是非常重大的发现,不论是成果产出,还是文章发表的周期都比较短。 比如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或者推翻了之前的某条物理、化学基本规律,这种档次的工作投S估计会被秒收/秒拒。 大佬秒收,扑街秒拒,大概是这样。 当然,真的要取得这种重大突破还是比较难的。 现在人类社会在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 类似于人们戏称的“聚变距离实际应用永远有五十年”,很多基础领域的难题,确实也是“50年”、“50年”的往后推迟着。 至于为什么是“50年”,大概是因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一生就是50年吧。 设定一个50年的远景目标,有点像是给驴子的前面吊上一根胡萝卜,以免驴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也因此,如果偶在基础科学上,有人声称解决了世纪难题,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大概率不是真的。 不过,俗话说的好,“高手在民间”。 每年中科院都会有大量的民间科学家拜访,声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是其他什么数学难题。 然后一看他们用的方法,是初等代数,再一打听,学历是小学毕业…… 倒不是看不起初等代数和小学学历,实在是很多科学问题都是有门槛的。 “哥德巴赫猜想”表述上很简单,就是“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简单不代表没有门槛。 除了数学领域,物理领域也被民间科学家们给占领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永动机,每年都有不少人号称自己制造出了永动机,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假的。 或许这正是人们普遍希望“不劳而获”的一个体现吧。 不过,有一种名叫“饮水鸟”,或者“饮水鸭子”的玩具,可以实现在某种情况下的“永动”,还挺有意思的。 “饮水鸟”的头和躯体分别为两个薄壁玻璃球(简称“上球”和“下球”),其间以一根玻璃管连通,内装乙醚液体,构成一个密闭容器。 鸟头四周包有一层易吸水的布,鸟身前方放有一杯水,确保在鸟身倾倒的时候,可以“喝到水”。 初始状态下,鸟身略向前倾,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鸟头并没有触及前方的水杯。 此时,因为乙醚沸点约34.5摄氏度,在室温条件下容易挥发,所以密闭容器内部将充满乙醚的饱和蒸气。 启动时,给鸟头滴少许水,布上的水在蒸发时大量吸热,使上球内的乙醚饱和蒸气在降温的同时降压,导致下球中的饱和气压大于上球中的气压,下球中的乙醚液体沿玻璃管往上压,于是整个鸟的重心上移,从而打破了支点的平衡状态。 鸟身随上升的乙醚液体逐渐前倾,当鸟嘴接触液面时,上下球刚好通过玻璃管连通,下球中的部分气体进入上球,两部分气体混合,当上、下球中压强一致时,失去气体压力支持的液体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倒流回下球,饮水鸟的重心再次下移,于是渐渐直立起来,回到初始状态。 由于“喝水”时,鸟嘴接触水面,沾湿了裹鸟头的布,于是它又会再次启动。 总体的表现,就是只需要开始给“饮水鸟”的头部沾点水,“饮水鸟”就会一直重复抬头、低头做出“喝水”动作。 看起来“饮水鸟”是有点像一种利用环境中热能的第二类永动机,但其实它只是一种遵守热力学定律的,通过单组分相变实现的热机。 它之所以能不停地点头喝水,是因为它利用了一些复杂的物理学原理。 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因为这个热机的转化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所以只能用来当做玩具,或者用来科普。 “饮水鸟”的存在已经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