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其他人今天就不要做实验了,我们把实验室一起整理一下,打扫打扫,毕竟下周要开大会嘛,其他学校的老师们免不得要来我们实验室参观,得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另外,我们课题组的网站,可以稍微改一改版,我觉得可以设置一个‘代表作’栏目,选几篇我们组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挂上去,比如这篇《自然·能源》,还有你之前两篇大满贯的AM文章,还可以标注一下文章的亮点,比如列出实时引用次数,标出封面文章、热点文章、高被引文章等等。”
“好的。”许秋应和道,现在组里的文章变多了,确实有必要把工作整理一下,突出一下代表作。
电话挂断,许秋看到魏兴思在课题组的微信群聊中发了一个PDF文件,正是他的《自然·能源》文章。
顿时,另外一个魏老师不在的课题组群聊沸腾了。
陈婉清先起了个头:“恭喜许秋喜提《自然》大子刊[庆祝]。”
吴菲菲紧跟其后:“恭喜许秋喜提《自然》大子刊[庆祝]。”
后面其他人也都直接复制,保持了整齐的队形。
‘总感觉他们在暗示着什么。’许秋内心嘀咕了一句,然后给众人发了一百块十个的拼手气红包,接着通知了一下晚上聚餐,以及打扫实验室的事情。
之后,许秋关闭微信,登录邮箱,查看起了邮件。
这篇《自然·能源》文章,果然如许秋之前所料,再次被送回给那五个审稿人重新二次审稿了。
上次修改时,五个审稿人意见中有两个是“建议直接接收”,三个是“建议修改后接收”,现在经过许秋的修改以及对审稿人提出问题的回应,五个审稿人的意见,均变更为“建议直接接收”。
因此,编辑也就没有再把文章打回给许秋他们继续修改,而是直接就接收了文章。
经过一次修改后的文章,如果编辑把文章再次送回给审稿人,他们是可以看到彼此给出的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的。
这时,假如第一次的所有意见都是偏向正面的,没有完全负面的意见,且作者改的确实也不错的时候,审稿人一般不会选择做恶人,而是会让文章通过。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之前许秋听陈婉清说,她硕士的时候,组里就遇到过一次奇葩的事件。
当时她的一个师兄投了一篇JMCA。
遇到了三个审稿人,第一次审稿意见中有一个审稿人建议“直接接收”,另外两个审稿人建议“大改”,最后编辑给了个大改。
等大改完了重新投回JMCA,没过多久就收到了消息。
之前两个给“大改”的,一个变为建议“直接接收”,另外一个又提了些意见,建议“修改后接收”。
这两个都很正常,而之前建议“直接接收”的那个审稿人居然态度发生了180度改变,给出了拒稿的意见。
结果,JMCA的编辑采纳了那个“变卦”的审稿人的意见,最终出具了拒稿意见,就很迷。
上午九点半,许秋来到材一216,他和课题组小伙伴们吹了一会儿牛逼,享受了一波来自小伙伴们的膜拜,这才开始忙今天的工作。
首先是打扫实验室的事情,因为邯丹的实验室很小,只有三十平米左右,所以任务并不重,课题组十几个人分摊下来,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接下来,许秋开始进行魏老师之前提到的,课题组网页新增“代表作”栏目的事情。
代表作的选择方面,他主要参考了上次申请基金时的十篇代表作名单,又额外新增了最新的几篇文章进去,加起来一共十五篇。
网页建设方面,这回要创建一个新的栏目,和之前更新课题组科研成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