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一篇文章,除了文章的引用量,发表期刊的档次以外,审稿人的评价也是可以拿出去秀一秀的。 比如这篇《自然·能源》,审稿人3、5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之后许秋或者魏兴思在给别人讲述《自然·能源》这篇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把他们的审稿意见列出来,表明我们这篇工作确实NB,收到了同行审稿人的高度赞扬。 其实,有些人还是挺看重同行评价的,尤其是好评。 因为审稿人通常不会选择与投稿作者有过合作发文章的人,所以一般利益不相关,甚至还有竞争关系。 这个时候,别人的差评可能不一定是真的,但别人的好评一般都是真的。 当然,许秋的文章稍微有些特殊。 首先文章的质量确实够高,七大亮点,表征全面,书写流畅,逻辑完美,几条故事线把整个工作串联了起来,实验数据之间也都可以相互印证。 而抛开文章质量不谈,他这篇文章投的是比AM、JACS这样的一区顶刊,要高一级的《自然·能源》。 如果是AM、JACS这个档次的文章,那同行作为审稿人,内心可能更加倾向于不让其他人发表。 因为自己的课题组也有机会发AM,别人的AM、JCAS发的多了,自己发的就少了。 而现在是一篇《自然》大子刊档次的文章,对于有机光伏领域来说,大多数同行的课题组都是无法发表的,也就不存在竞争方面的考量。 不仅如此,一篇有机光伏领域的《自然》大子刊档次文章发表,反而可以使得这个领域的整体影响力变高,对这个领域内所有研究者都是有利的。 因为各大期刊的编辑是会按照各个领域实时的热度,来决定自己接受该领域稿件比例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机光伏领域火了,连带着各大相关期刊分配给这个领域的文章数量就会变多。 可能本来一期AM只接受两三篇有机光伏的文章,现在就变成四五篇文章,大家的机会也就都更多了。 因此,在这个时候,同行作为审稿人,内心可能更加倾向于让文章发表,竞争的对象已经变更为了其他领域的研究者。 当然,这些只是附加的因素,只代表了审稿人内心的一种倾向性,对他们做出最终审稿决策的影响可能只有5%、10%。 假如文章质量堪忧,同行们也不会无脑强行吹捧的。 对学术论文来说,质量终究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松语文学Www.songyuwenxue.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