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循环伏安法(CV)测试的误差比较大,如果想表达小HOMO能级差,这个时候最好把给体、受体的能级都测试一遍,而不是去引用其他人文献的数据,这样会引起很大的误差。” 许秋文章中用到的给体材料是学妹的J2,受体材料是新开发的IDIC-4F,文章中只放了IDIC-4F的CV结果,J2的CV结果引用的是学妹的文章,没有再单独测试一遍。 其实,如果引用的不是自己组里的文章,审稿人给出的意见没有什么毛病,可现在两种材料都是自己课题组开发的,那“不同课题组之间的测试误差”自然就不存在了。 对于这个问题,许秋决定在文章中表述的更加清楚一些,表明“J2的CV数据是从我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中得到的结果”。 第二点,PL荧光光谱图部分,对方认为:“这里的PL图像是经由Smooth(平滑)处理过的,最好使用原始数据,或者注明平滑处理的参数。” PL测试的时候,如果是单独组分的给体材料或者受体材料还好,因为信号强度比较高,所以信噪比不大,得到的曲线较为平滑。 可如果是共混的给受体薄膜,也就是有效层薄膜,因为存在给、受体之间的激子拆分,所以荧光信号比较弱,信噪比就比较大,假如PL仪器的使用年限又比较久的话,信噪比就更加大了。 举个例子,共混薄膜PL强度的峰值假设在10000,噪音波动范围可能在±2000,这样出来的图像就非常的“炸毛”。 因此,研究者们通常会对测试出来的PL图片,用IN软件进行Smooth处理,使得每个点的波动不那么大,看上去是一根较为光滑的曲线。 这里的Smooth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因为经过这个Smooth操作后并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和结论,也就是说PL出现波动,是仪器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材料本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波动性大。 换言之,如果有非常好的机器,这个数据的波动就会被消除。 不然,如果数据波动就是材料本身的特性,那就不是Smooth,而是在篡改实验数据了。 许秋的PL图片确实是经过Smooth处理的,主要是魏兴思要求的,因为魏老师看这种“炸毛”曲线会非常的难受。 不同人的想法也不同,有些人会觉得原始的数据比较好,比如直接把原始数据往IN软件里导入,然后用PLOT(绘图)功能,直接出图,不进行修改就直接放在文章中。 而魏兴思认为这种是懒人的行为,他比较追求图片统一、看起来好看,因此严格规定了课题组发表文章中所有图片都要一致。 包括:线条的粗细,标度尺下方文字的大小,图例的大小,图例不能带边框等等要求。 对一些可以Smooth的图像进行Smooth操作也是其中的要求之一。 许秋决定采纳审稿人的这条意见,把他Smooth的条件列出来。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针对于原始数据的再加工操作,确实应该在文章中表达出来。 但因为PL数据的Smooth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而且作为行业潜规则大家都知道这种操作,所以平常有的人会列,有的人不会列。 审稿人3,看起来也是国内的审稿人,虽然他们的审稿意见用的不是套路化的模板,但是语句中的很多说法只有国内的人会用,而老外不会用。 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在平常文献的时候就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国内流传已久的“WC”,在国外其实很难看到,当和一个歪果仁说“WC”,可能就像是对方和你说“茅厕”一样。 再比如,漂亮国的中餐馆,有一种名为“幸运饼干”的食物,通常由面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里面包有类似箴言或者模棱两可预言的字条,有时也印有翻译过的成语、俗语,或是可用于彩票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