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林淼则靠的是硬实力。
林淼憋着一口气,他不相信“实在”竟然飚不过耍心眼抖机灵。
许蔼婷看出林淼有情绪,也与林淼交流过,认为林淼这样玩太小众了,太过于自我,不适合他的起步阶段,容易陷入无人共鸣的尴尬。
说白了就是不要自己逼自己。
要知道文艺已经没落,精致的利己主义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带着面具,聪明又世故,不停地寻找着可以让自己获利的捷径。
林淼坚持自己的道理,他认为他开这个店,就是要体验一把王者的感觉,他要主宰这个品牌,一切都按照他的意愿走,人生路,关键之处就那么几步,不逼自己一把怎么行?
许蔼婷太爱这个男人了,虽然依稀看出有悲剧的影子正在靠拢,但是仍相信这个男人,只要他能感到快乐,比什么都强,再说,创业这件事,原本就是九死一生,能够挣上吃喝就好。她没有报什么大希望。
男人嘛,跟小孩子似的,自己碰壁吃到苦头了,自然就明白了。
创业就是男人的一次成长。
许蔼婷身上有一种沉静的母性的光辉。
小店生意马马虎虎,有一些文青特别爱来喝林淼的奶茶,要知道文青本来就不是群居动物,没有圈子,也就成不了意见领袖,所以林淼的顾客以老客居多。
一致的反馈意见是认为林淼的用料扎实,珍珠给得货真价实,却从不提真正吸引他们而来的原因,这就是文青的特点,都是闷骚型的,不擅交流内心。
林淼也不是一根筋,他也知道蹭热度,比如经常更新杯子上的文案,什么流行来什么。
“这是你藏好的毒。”
“25岁死,75岁埋。”
“奇葩就要独自盛开。”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
老客们很嗨,觉得这家店有趣。林淼也玩得很嗨,他在表达自我,在做创业实验场。
但是一算成本,他嗨不起来,光是设计、印刷杯子这一块,就是一项大开支。
许蔼婷曾建议过林淼改成手写,降低成本,但林淼认为这样会拉低逼格,他天性喜欢印刷体,有出版物的感觉,更有仪式感。
开店不挣钱,成了林淼创业最大的问题,而关键是,他明明可以挣到的,只要把那个杯子的文案更新的不那么勤,保持几款热卖杯就ok了。
这个简单的认知是林淼后来在店铺倒闭之后分析出来的,当他跑到一个以臭豆腐著称的城市去散心,手捧茶颜悦色杯子的时候。
当时他不觉得,玩嗨了,像是在搞创作,感觉自己的表达有了出口,而且似乎离他的商业目标越来越近,他在朝着打造ip的方向前进着。
也的确如此,老客们都喜欢喊林淼为“逼哥”,林淼享受这个过程,一个实在人被贴上“装逼达人”的标签,实在是很有反差萌。
也许商业社会处处都存在着这种误读,误读是商业的本质。
林淼的哲学感也愈发地强烈起来,闲暇,他大量看片,研究电影,为他的下一步做打算。
许蔼婷渐渐发觉林淼变得有些偏执,她不知道他的内心里的那团火是什么,从何而来。
但她还是咬牙忍了,她甚至觉得,假如本钱再厚一点的话,也许林淼真的能够将这个品牌做起来。
如果没有shoppingmall(大型商场)带来冲击的话。
随着shoppingmall的崛起,很多茶饮店开了进去,人流也被吸引过去,小街的生意愈来愈冷清。
终于,林淼的店坚持了三年,还是逃不了关张的命运。
关张那天,有不少老客自发前来跟林淼的店铺进行合影,现场壮大到如同一场快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