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林氏坞堡旋即变成这道北方防线上的重要营寨和支撑点,而今关中盟兵马就在此处集结,等待进攻。    林氏之所以这么听话,到底也是得益于林氏家主是杜英一手送上去的,他不听话谁听话?    因此杜英还是很感谢苻坚的,林氏坞堡这一份大礼就是当初苻坚送给他的。    只是当时的苻坚把林氏坞堡和林弊当成弃子,可能也没有想到,林氏坞堡竟然能够在关中盟体系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归根结底,还是氐人发自内心对汉人的轻视。    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苻坚很欣赏汉家文化,也不能免俗。    不过大军开拔,杜英却没有跟着去,只是让王猛随军指挥。    不然的话,关中盟军队实际上全部交在朱序和任渠的手中,在没有得到桓温准确命令的前提下,杜英怎么可能放心?    这两个货要是拒不听命怎么办?    更何况关中盟军队之中,本来就有他们两个的不少下属,应该不算是关中盟的士卒才对,这些人是不可能直接听从于杜英的命令而不管不顾的。    所以杜英只能先让王猛去代表自己坐镇,同时以随时准备支援昆明池为借口安稳军心。    至于杜英本人没办法去,是因为桓温派人来了。    一老一少,再加上十多名护卫骑兵。    这不是桓温派给司马勋的援兵,而是派遣到关中盟来的使者,或者换句话说,真正意义上的监军。    杜英以及关中盟文武官吏们之前的幻想自然也随之破灭。把桓温的监军变成自己人,显然并不靠谱,因为这只会引起桓温的警觉并且派遣更加难缠的监军过来。    比如此时坐在杜英下手的这个老人。    征西参军,罗含。    罗含年过六十,在人均寿命很低的乱世之中,也是高寿了。而且他文人出身,身体素质本来就不是非常好,一路舟车劳顿,看上去疲惫不堪。    不过当他见到杜英的时候,还是很激动的,连连表示“琳琅毓秀,玉树临风,年轻人很有前途”!    被罗含这么一夸奖,杜英自己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毕竟当面的也是被称为“江左之秀”的人物。    因此两人一路互相吹捧着走入议事堂。    至于罗含带在身边的少年,则是罗含的幼子罗更生。    现在也不过就是十一二岁的样子。    杜英算了算罗含的年纪,生这小子应该也有接近五十岁了。    不由得在心中啧啧两声。    这“精力”,我辈楷模。    至于罗更生的这个名字,则是出自罗含成名作之一的《更生论》。    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焉。    翻译过来就是,事物不发展,这方天地就要凉凉了。    罗含在后世因为其唯物辩证思想而被人注意,这《更生论》就很能体现“事物是向前发展”的这一唯物辩证观点。    因此要说能够和长在红旗下的杜英找到共鸣的人,罗含肯定算一个。    所以杜英对他还是有好感的,不过现在罗含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态而来,杜英无从知晓,因此还是小心谨慎一些为妙。    你对人家有好感,不代表人家不会捅你一刀。    这种上了花甲的老爷子,往往又精明又黑心。    至于带着自己的幼子前来,这在江左世家之中还是很常见的。    长辈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带着晚辈们开拓眼界、结识当世名流,以为他们掌管家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世家之所以是世家并且能够数代不衰,自然是有门道的。    相比之下,寒门子弟,哪里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人脉?    罗含既然愿意带着罗更生来见杜英,也是向杜英传达善意的信号。毕竟长辈不可能带着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孩子来见什么坏人。    议事堂上只有一个人在等着,便是被杜英匆匆抓回来的谢道韫。    谢道韫好不容易大权在握,还没有享受一下,就被杜英给叫回来了,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尤其是惦记各处夏收的情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