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连年灾祸,百姓以苦不堪言。

    六月,郑玄府上,两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正赤膊上身,在小院内对着一堆石锁、石片浑洒着汗水,不算高大的身材,却肌肉凸起,穿满了力量,正是张浩郑益二人。

    其中一个身高五尺有余(一米二左右),面目清秀,肌肉匀称,虽然充满力量感,却不是高高鼓起的那种,很有美感,正是在郑玄家住了五年多的张浩。

    张浩放下手中的石锁,擦了擦脸上的汗,目光盯着远方,在思索着什么。

    “哥哥,怎么了?”比张浩矮半头郑益走过来,关心的问道。

    五年时间,郑益一直和张浩住在一起,一起锻炼,甚至后来郑玄把教导郑益的事情都交给了张浩来做,二人基本上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张浩一直以来非常照顾郑益,甚至比亲哥哥都要亲,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五年多,另一个时代的家人的影子,已经渐渐模糊,而郑益则与心里那个弟弟的身影渐渐重合。

    而郑益则是非常的依赖张浩,对于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哥哥,崇拜的不得了,明明跟自己差不多大,却比自己懂得多那么多。

    “弟弟,答应哥哥一件事,若是以后我不在你身边,你可不能荒废了学业,每天的锻炼也要坚持下去。”张浩看着郑益,郑重的的说道。

    “哥,哥哥,要离开吗?”郑益一愣。

    “恩,哥哥有些事要去做。”张浩回答道。

    张浩这些年看着百姓民不聊生,想起自己知道的历史,三国之后,中原百姓只剩百余万人,差点灭族,才导致之后的五胡乱华这一惨剧。

    汉朝人口最高峰达到了六千余万,导致人口十不存一的原因,除了时局动荡,连年战争以外,粮食、瘟疫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所以张浩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益儿不能跟随哥哥一起吗?”郑益已经两眼泛红。

    “不行,太危险了。”张浩断然拒绝。

    “益儿不怕危险,益儿要跟哥哥一起去。”郑益一把抱住张浩,哭了起来。

    “不许哭,不记得男儿有泪不轻弹了吗,而且,咱俩都走了,谁来照顾父亲母亲。”张浩眼睛也有些泛红。

    天天朝夕相处,肯定是有不舍的,而且张浩更害怕那种孤身一人的感觉,但是他不能一直生活在这个安乐窝里。

    “弟弟,你留下来还有辅助父亲整理典籍。”

    此时郑玄正因为党锢之祸赋闲在家,整理典籍,开创郑学的时候,郑学的出现结束了当时的古文经和今文经之争,使经学统一。

    “可是益儿舍不得哥哥。”郑益抽泣着。

    “哎呀,又不是生离死别,好了,随我去见父亲吧。”张浩安慰着,随后穿上衣服,向郑玄书房走去。

    “义父”

    “父亲”

    二人敲了敲门,走了进去,恭敬地站在那里。

    “义父,孩儿有件事与您商议。”张浩说道。

    “哦?什么事?”郑玄放下手中的笔,抬头望来。

    “义父,孩儿想要出去游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孩儿想出去见识一番。”

    “是吗?有什么计划吗?”

    “孩儿确有一计划,请义父为孩儿参详一二”

    “说来听听。”郑玄好奇的看着张浩。

    “义父,孩儿知道一地,有些神奇的植物,可做粮食,缓解百姓饥荒,不过却路途遥远,多有险途,故孩儿欲寻武术大家,学些本事傍身。”张浩恭敬回答。

    “哦?不知浩儿所言之物有何神奇之处?”

    “回义父,孩儿所说之地,植物繁多,有些产量尤在稻麦之上,更有生自地下,不畏贫瘠之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