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清早,刚过寅时。

    弘治皇帝翻阅疏奏,开始漫长的日常批红工作。

    片刻后,他不满道“十月的疏奏,如今都快过十二月了,才送到宫里。”

    萧敬偷偷瞥了眼,是大慈恩寺灌顶国师班丹死了,他的徒弟们请乞朝廷祭葬。

    他堆着笑意道“陛下,大慈恩寺所在的大洪山,离京城远着呢。

    如今大雪封了道路,才这么晚的吧。”

    弘治皇帝轻轻嗯了一声,喃喃道“厚葬所备祭品,需多少靡费?此例不许开。”

    他不禁想起,当初先皇为了炼丹,封了许多国师。

    虽将京城边上的李牧省,发配边疆。

    但江南一带,还有许多被朝廷敕封的僧道。

    丧事都来找朝廷操办,耗费的银子不多,可却都是百姓交上来的口粮。

    说到银子,他又想起了丝绸的价钱。

    “江南的丝绸应该涨价了吧?”

    萧敬也不敢贸然回答“奴婢也不知,陛下,快上朝了……”

    弘治皇帝起身活动一下筋骨后,前往东暖阁。

    严成锦等在左掖门外时,听见百官在议论丝绸的价钱。

    韩文大喜过望,站在寒风中洋溢着笑容,谈论丝绸的价钱,周围的人都听见了。

    张家兄弟苦着一张脸,丝绸涨价了,可是他们把生丝全卖了。

    得等明年的春蚕吐丝,才有丝线可以织。

    昨夜听闻,江南的丝绸涨价了。

    兄弟俩又爬到湖边那棵树上,跳了一晚上的湖,就是没死成。

    “哥,咱们去找严成锦把生丝买回来?”

    “不去,每次碰到那家伙,就倒大霉!”张鹤龄咬着牙,如同狗一般发出低吼的声音。

    他听不得‘严成锦’这三个字。

    一听就会发作。

    张延龄数了数指头,委屈又小声道“哥,咱们卖了两万匹生丝,亏了十万两啊……活不了了。”

    张鹤龄挥手一巴掌呼了过去,啪地一声,把张延龄打懵了。

    倒是无人理会他们兄弟俩,百官自觉保持着距离。

    小太监来宣了一声上朝。

    百官走进殿中后,弘治皇帝问道“韩卿家,丝绸的价钱如何了?”

    “陛下,丝绸的价格涨到了四两银子。”韩文说道。

    弘治皇帝脸上露出笑意,道“严卿家所言非虚,王守仁剿灭东南的倭寇后,丝价涨了。”

    周彧等人各怀心事,他们都知道怎么回事。

    定是又有商船出海了。

    正在这时,秦紘道“陛下,据松江府镇海卫禀报,江南……又出现了倭寇。”

    瞧见弘治皇帝明显凝滞了一下,他继续道“陛下放心,未侵扰百姓。 ”

    还没侵扰百姓就好,没准只是从海域路过。

    松江府的卫所被王守仁整饬过,弘治皇帝还是放心的。

    此时,一个人走出到大殿中央,李东阳侧头发现,旁边多了一道人影。

    若无要事要奏,大臣不会从队伍中走出来。

    这倒不奇怪,毕竟每天上朝,总有几个大臣会从队伍里走出来。

    走得多了,就习惯了。

    可今日走出来的,却是严成锦。

    弘治皇帝看见他时,脸色明显精神了不少。

    严成锦微微躬身,朝御座的方向施礼,道“陛下,臣觉得丝价还能涨五倍。”

    大殿中,可谓是一片死寂。

    最可怕的是,当大殿里寂静下来的时候,你恰巧放了一个屁,却没有任何声音掩护。

    刘健老脸通红“老臣失态了。”

    大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