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上级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没办法,作为国内航空工业的摇篮和长子,近些年东北航空工业集团的地位有些岌岌可危,特别是成功系的十号工程顺利入役,20号工程开始预研,东北航空工业集团似乎除了一个老大哥的名头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炫耀的资本。

    老歼—8拉胯;仿制苏—27系列又没掌握核心技术,跟中国腾飞合作的歼—8E到是难得的亮点,但业内却很清楚,歼—8E更多的是靠着中国腾飞的基础才撑下来,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只是个配套罢了。

    更何况,歼—8E作为一款过渡机型,航空兵部队对其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尤其是在歼—10入役后,空军航空兵便大幅度削减了歼—8E的采购计划,至于海军航空兵连一架都没买过。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歼—8E虽号称是多用途战斗机,但在空战和对地攻击的平衡上并没有做好,以至于歼—8E在综合战斗力方面照比歼—10差了一个层次,更重要是歼—10是单发,歼—8E是双发,使用成本和后勤维护上歼—10也更占优势。

    因此空军部队装备72架歼—8E后便没有继续采购,随着歼—10大批量装备,这72架歼—8E即便不会退役,也会成为二线的辅助机型,做做战术侦察、一般性护航等任务。

    这对中国腾飞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当时的中国腾飞就是拿着歼—8E刷经验的,所谓的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平衡度把握不好很正常。

    好在中国腾飞抓住航空兵部队歼—7老化,新机种尚未装备的空档期,来了一拨经典营销,因此不管卖多卖少,中国腾飞都是赚的。

    可与之合作的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就不一样了,他们可是把歼—8E当成一颗摇钱树,不但希望海空军大量采购,甚至还提出在歼—8E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进,以便跟歼—10掰掰手腕儿。

    结果自然是被装的头破血流,到最后只能靠着苏—27这么个俄国货,撑着共和国航空长子的门面。

    有介于此,上级便有意拉东北航空工业集团一把,借着舰载机这个项目,将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塑造成一家舰载机专业制造商,从而与南方的成功系形成南北平衡的格局。

    结果东北航空工业集团实在太不争气,上级就把掏心掏肺了,他们可倒好憋了半天就憋出个歼—11改,面对中国腾飞体系化的碾压优势,只要脑袋正常的人都知道那个对国内航空工业的发展更有利!松语文学Www.songyuwenxue.coM免费小说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