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杨修的这片文章还没登呢,张喜等人就急忙来到西山拜见讨论起来了。    “杨公,此文一出,那马子玉岂会善罢甘休?”    “此文所言,尽为实情,如他马子玉因言兴罪,来找我就是!”杨彪抚须说道。    杨彪还真的不怕马强因为这样一篇策论治自己的罪,因为这样就代表马强心虚承认这文章说的是实情了。    因为这文章中的每一个论据都是真的,持续清田分地的未来也必然会和杨修预测的那样。    其实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朝代给百姓分田地,比如唐朝,就有均田令,令中规定,丁男(二十一岁)和十八岁以上中男授田一顷,即一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要还官。    唐朝这样的制度保证了基层百姓有田可耕,稳定了社会秩序,官府有税可收,也为府兵制打下了基础。    但这样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地不够分了,国事的崩坏也就在眼前了。    后人很多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强大的盛唐一夜之间就崩塌了。    那是因为唐朝的统治基础均田令无法维系了,而且这个无法维系不是缝缝补补就能恢复的,只能推倒重来。    杨修能一眼看到均田令百年后的乱世,也不愧他历史上才子的称号了。    张喜也明白这文章的确是刺中了马强清田分地令的要害,更是给天下豪强反对马强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不是不想给百姓田地,而是给了他们最后大汉会灭亡,我兼并土地就是为了大汉永存!    这种奇怪的理论将让天下豪强理直气壮的要求官府允许他们兼并土地。    而只要兼并土地,世家大族的存在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毕竟就没听说过,没有官位在身还能守住万亩家业的。    杨彪又对张喜说道“张公,眼见文试就要开始了,如果我们不想办法打压马子玉的气势,此次开举朝廷可就要大败了!    就算最后马子玉用手段,我们也要告诉天下士人,朝廷是不会臣服马子玉的淫威的!”    “哎...”    张喜想了想,最后说道“既然如此,不可让杨公你一人冲锋陷阵,杨公当号召同僚,写文响应。    我们所有人集中火力,攻击此法,他马子玉往日总喜欢说昔日光武度田之事,但光武度田,也不过是度量田地,核实人口,只要豪强愿意交税,又和光武帝之原意有何违背呢?”    的确,光武帝度田的时候,发现豪强隐瞒土地,也不过是要求交税,可没马强这样,发现没交税立刻就没收土地并且第一时间分配给耕种这片田地的佃户,搞得每次清田,那些佃户不知道有多积极。    简单的打比方,如果后世租房子房东没交税或者漏税,租客举报后房子就归这个租客,你看租客会多积极举报这事。    《大汉报》的据点就在蓟县,这报纸一发行,首先就在蓟县引起了剧烈震动。    只要有点眼力劲的都能看明白,这篇策论,在剑指马强。    接着,以张喜为首的朝廷大臣也开始发表文章,讨论起马强的清田分地令和光武度田的不同,用朝廷层次否认马强的清田分地是光武度田的延续。    而此时的马强,正在滨海道视察。    因为刚刚化雪,土地正是泥泞的时候,还不适合跨越辽泽去打辽东,因此这段时间,马强在辽东都是在视察。    期间马强也回了几趟红星营,让白烟和虎姐团聚了一会,但大概是吃惯了大将军府的饭菜了,白烟每次待一天就吵着要回家吃饭。    “要想办法培育出耐旱的作物,这里的土地其实很肥沃,只要开发起来,辽州的粮食产品一定可以超越冀州,成为我大汉第一粮仓!”    马强对东北的潜力很有信心,而且不仅仅是后世的东三省,再往南的朝鲜半岛也有很多合适耕种的平原。    要知道,后世这个比河北省稍大一点的朝鲜半岛,可是住了超过七千万人口,虽然整个半岛无分南北的粮食自给率都很低,但这也代表了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